新概念物理学-第五章 时间与空间

2019-1-7

第5章 时间与空间   


1节 时间


1.1 时间的特点

1.1.1 时间第一特点:与物质运动共存

若给时间下定义,定性地说,时间是一段过程;定量地说,时间是“某一事件的过程”同作为“标准的物质周期运动过程”进行比较得出的倍数。

时间单位的“日”、“秒”乃是地球转动、地球表面的单摆运动等的周期。为了使时间更加精确,当前也采用恒定温度下的原子运动周期作为“基准”。

时间并不是超然物外的一种独立存在,如果认为是那样,只是一种误会,它同“物质运动”相依存而不是同“物质”相依存。可以设想,如果宇宙间所有物质停止运动,也就不存在“时间”,一切都静止,永恒和黑暗统治一切。当然,此情况由于动量不灭而不可能存在。 人们的时间感来自记忆功能进行的过程比较,这种不觉中的比较使“时间”长短感觉得以体现,使时间总显得“具体”。

客观地反思,若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时间。此时,物质当然照常存在。所以,时间有赖于物质运动方能“客观存在”。它同物质的存在略有区别,物质客观存在是不受任何限制,没有任何条件的。

1.1.2时间第二特点:为连续向量,不可逆转,不可倒流。

具体的时间进程必定同具体事态相关连,每一瞬间连续不断的“向前”运行,无数瞬间的“积分”成为一段时间,每一瞬间,物质在空间的位置分布,每一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和另一瞬间有所不同,而且永运不会出现重复。这使“回到过去”成为虚幻,因为,物质分布状态变了也就是环境变了,回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环境中还算什么“回到过去”呢?这一特点使“时间机器”、“时间通道”一类的美好设想只能保留在小说中而不能通过物理方法予以实施。

1.1.3时间第三特点:不存在绝对起、止点

应用中的时间往往有参照点,这是一种需要;耶稣出生的那天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时间参照点。自然科学对时间则通常测定起止二点,仅对这两点间的时间跨距感兴趣。

但是,物质的“永存”和“永动”决定了时间不存在绝对起止点。人们可以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起事件作为时间参照点,那一事件在发生之后已永远不会重复出现。参照点之所以实用是因为可以将时间进程不断记录下来,使每一时刻都可能推算出对于参照点的“时距”。

物理界不少人相信宇宙曾发生过大爆炸,认为那是宇宙存在的时间起点;也有人相信或担心宇宙将归于静止,那时便出现宇宙的时间“终点”。这两种观点均属误会,其理由在此略叙,以后还要专门讨论“大爆炸”问题。大爆炸论点的主要依据是远星光谱“红移”现象,其实,光谱之所以“红移”并非由于远星高速离去——即所谓宇宙膨胀——产生红移的原因有三,一是星光经过若干万年传播,强度极度衰减,频率向“低方向”畸变;二是太阳的辐射电场的推距作用。前者的影响与距离成比例,后者影响为常数;第三个可能影响因素是空间电场的不匀,“红移”使人们发生误会,以为远星以0.3~0.46倍光速飞离我们。

如果“红移”果真是远星高速离去,“兰移”又说明什么?应当认为,“红移”、“兰移”均不代表远星的“来、去”,宇宙空间电场状况与地球表面不同,不能搬用“多普勒效应”。

对于宇宙来说,时间没有起点,它有终点吗?就是说:宇宙会静止吗?

物质在空间逐渐由基本粒子聚合成长,星体体积极度“肥大”后最终又“分散”为基本粒子——“超新星爆发”——进入空间,这一循环将永不停歇,无始无终。因为,能量不灭规律的存在,意味意着动量mv不会减少或变为零,速度v不为零,静止便不会实现。只要物质运动,时间就不消失,于是,不存在“时间终点”。 

1.2 关于追往

有文章称“时间机器”已可着手研制,这一事件说明对于时间的本质和其特性的认识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在科幻小说中从“时间通道”回归过去甚至体现未来已司空见惯,这种发挥想象力的活动是益智之举,但是,若要现实地研制或实施此类项目,便存在可行性问题。首先,从原理上是否能够成立。

《相对论》的成就之一是将时间与物质运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时间”已成为不可分的“四维时空区域”中的一维。这对以往的时间观念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

如果取时间的某一刹那为“试片”,宇宙间大大小小的各种物质均处于某一特定位置,因为速度不同,在“一刹那”的开始与结束,各种物质的点划出长度不同的线。过了这一刹那之后,宇宙间永远不会再重复出现与此相同的“图像”,就是说,在具体的时空之中,不存在理论上那样的“全同”或“重复”。物质的聚、散变化在不断进行,它改变物体形态;不停的相对运动改变了物体的相对位置,物体的运动速度也随着质量的聚散增减而变。只有加以抽象,才会使时间显得似乎是一个独立的维度,它以某一稳定的周期运动为基准,用以度量其它运动过程和事件历程,此时,作为基准的秒、日等单位似乎永久可以重复且相同。

关于时间的追往,“回到”过去呢还是“赶上”过去、“重现”过去?

所谓“在空间设置两条相对运动的弦,驾飞船在两弦间移位可以进入另一时空”的“设计”果然能够使时间发生变幻吗?

上面已叙述了具体的时间不能重复或全同,所以“往事”已不能再现或“追回”,虽然以往的声音或图象现在已能加以记录和“再现”相对真实事物来说,这只是一种“抽象”。往事从某一角度看似乎“可追”,理论上,以超光速前进一段距离之后,便能观察到此前的光信息;面对着满天星斗,人们可以确信,所看到的远星乃是此前若干年它所处的位置和发出的光波。这两种情况都是从远处观察到“以往”,同“回复到过去”有原则性差别,所看到的只是以往发生的信息而已。人们已不可能象“现在”那样参与其中。

若不是遥远的星体而是在地球上,要研制一种时间机器让我们能见到早先的环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理论上不能成立。

早先中国人对此的观点是:“光阴似水”以及“既往不可追”,这一认识符合时空的任一刹那既不全同也不再重复的实际情况。

对于“追往”的相信同人类发达的记忆力有联系,往事可以在梦中出现,可以在追忆中浮于眼前,但如果有人提出“研制”时间机器能够回到过去,这仅仅是愿望。“不可追”则是经过审慎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所谓“往事”,它的实质性涵义乃是那一事件的真实部份,而不应是其图像、声音等信息。

现在回到“时间机器”的讨论,时间机器的设计者需要明确地表示,所研究的这一机器是回到以往曾出现过的真实事件之中还是能观察到以往的某些信息?

“某一事件”发生之后,“与此完全相同”的事件已从宇宙中“永远消失”而不能重复,因为不可重复,“某一事件”既成往事之后,宇宙间已不再出现与此完全相同的事件。因此, 如果“当时”未能参与某事件的发展过程,事后再也不可能“回到”这一事件之中,除非在科幻小说中才会出现这类追往事件。“既往可追,既往可再现”是违背物理学原则的,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做到。这一观点似应予以坚持。


第2节 空间

虚无空旷,漫无边际,便是除开物质之后的空间。没有物质,空间失去被认知的可能,不能为任何物理手段所探测。

一般所指空间或研究空间,其实是分布着物质的空间。

宇宙空间之所以被观测到,正是由于存在物质,恒星辐射出的电子,使空间保持一个动态电场,成为光波传播介质,于是,从地球上可观察到远星。

作为实体而存在于空间中的物质,大到恒星,小到原子,也并非那么“实”,在物质甚至原子内部有“空”,就是说:“实中有虚”。不仅有虚,而且虚的成分要比设想的大。所以,空间虚中有实,物质实中有虚。以碳原子为例,在大约1埃直径的球形空间内,中子、质子、电子即使全“实”,“实”所占体积不超过2×10-17,“虚”占了百分之99.99……,小数点后有十多个9。在太阳系120亿公里直径空间里,即使太阳、行星为致密实体,体积只占2×10-24,即二亿亿亿分之一。何况在物质中“虚”又占绝大部分。现在看,中子、质子既蕴藏了巨大核能,就足以表明它们是由更小的高速回旋粒子组成的“星系”,因此,虚的分量又一次大幅扩大。可见,在物质空间中,虚所占比例确实比一般设想的大得多。如此,似乎容易获得真空。事实上正相反,粒子虽小,却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屏蔽电波,却不能阻挡高速运动的中微子(其实是引力子及其组群)、电子和介子(引力子的微涡旋星系)等,不能制止它们的穿透。于是,虚中时或有实,实中通常有虚。基本粒子,即引力子和斥力子,它们要比质子和中子小得很多也轻得很多。所以,中子、质子的“虚”,也相当大。至于基本粒子是否致密也还不能肯定。另一方面,同样不能排除“天外有天”,现在所观测到的宇宙空间很可能只是客观存在物质空间中极其微小的一角。

原子体积和已知空间相比,尺度跨距为1031,即10的31次方, 表示原子质量要在小数点后带一大串零,但这么小的数却不等于零,不能略去不计。这又一次使人想起中国古代那则著名的诡辩:“飞矢不动”。诡辩的实质是,将时间间隔无限划小,以致在每一个时间隔中,飞矢移动的距离小到几乎为零,再把几乎为零混同为零,于是飞矢虽快,也被说成在瞬间是“不动”的了。基本粒子不论多小,即使将来发现它们依然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其质量由小数点后更多一串零后面的数字表示,但有一个原则,趋近于零绝不等于零。趋近零,说明质量相对地小,集少成多,集小成大,便成为宏观物体;不等于零是承认其客观存在,不应当通过诡辩将质量说成零,变为虚无,混淆物质同非物质的界限。时间间隔不论划得多细,飞矢在此间隔内不论移动距离多小,但不等于零,飞矢的“速度”依然很快,绝没有停而不动的瞬间。 

宇宙空间在以0.3~0.46倍光速向外扩大吗?宇宙膨胀理论仅仅根据远星光谱向红色方向偏移——即所谓“红移”下了这一结论,可谓证据不足,遥远而如此众多的恒星当初是怎么承受住无比巨大的加速度而达到0.46倍光速的?是什么能量作出了这么巨大的功?为什么若干亿年以来,万有引力竟对它们不起作用?新的膨胀理论说爆炸前夕宇宙间所有物质收缩在极小的“一点”之内。这便是“奇点理论”。此理论认为在“奇点”瞬间发生了大爆炸,一切便产生出来!神奇超过了《封神演义》,很容易转变为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因为它不遵守任何物理学规律,可以自由地驰骋想象力,按此,当发现远星中的“蓝移”现象时,便可提出宇宙正处在“大塌缩”之中!离开了物理规律,“任意”解释,一切都可迎“任”而解。“红移”或“蓝移”发生的原因应从光波在空间传播的机制中寻找。对此,在上一章中已提到过。为了审慎,既不能将“红移”视为“宇宙大爆炸”,也不能将“蓝移”视为宇宙大压缩” 

《相对论》认为遥远星光从恒星附近经过光路产生弯曲是“引力”所致,这其实是光在空间电场中传播时因为恒星附近电场密度变化引起的光路改变——空间折射或空间“海市蜃楼”现象。

现存于宇宙空间的物质是否具有“群速”呢?若有,它是相对于“虚无”的,虚无便是“真空”从这个意义上,空间是物质与真空的“混合”,但是,从空间中果真除去物质,在这样的真空中不能传递任何能量,人们将“看”不到它,物质相对于“虚无”有没有速度或加速度都没有实际意义,光、声、电、磁等物理现象在真空中已不复存在。

空间物理现象可以看做是它向人们显示其面貌的手段,正确理解这些现象的含义,能够认识宇宙空间的真实状况。 

万有引力是最微弱的引力,如果它能使光路弯曲,比它强许多倍的电磁力是否会引起光路更大的弯曲?这是否就是传说中以后曾作过“军舰隐形试验”的出发点?关于这次试验,有的杂志说,试验中军舰曾短时不见。  

后来的事态说明,这次试验或者只是传说,或者没有取得成功,否则,若电磁波能使军舰隐形,在技术上很容易实施,何以未加实施。

这里涉及的是可见光,可见光是地地道道的波,此波由空间电场传播,只有改变空间电场密度才能影响光波传播,使波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光路的直线性。

恒星恰恰是空间的电子发射源,在它附近,电子密度变化同距离平方成反比,当光线从此处经过时,先是由远而近,电场密度越来越大,达到最近点后光线离去,空间电场密度变稀,光波传播速度相应发生快慢变化,类似穿过了一个折射率规则变化的透明体,发生弯曲便很自然,这同在地面上观察到的“海市蜃楼”现象的起因很类似。

所以说,是空间“海市蜃楼”效应引起经过恒星附近的星光发生“弯曲”而不是引力使其弯曲。

星光的这种弯曲向我们暗示恒星上发出的粒子中有电子并由此而使空间生成电场。

这样解读“光路弯曲”乃是依据光的折射原理推测,并非属于“不证之论”。

空间到底多少维?这是“四维时空”提法引出的误会,早先,物理界、数学界对于三维空间的理论并未受到质疑,三维是“必要且充分”的维度,在长期实践中也未发现过问题。 近百年来,由于对“四维时空”的认识不足,将函数空间等同于客观空间。既然空间可以说成四维,由此空间维数“膨胀”便在所难免,有文章提到“9维空间”,“11维”、甚至超过“20维”也已经出现在“理论”之中,还会再多吗?稍后将要讨论四维时空和多维空间,前提是,要分清函数空间还是物理空间,二者有原则区别。

在第2章关于物质的聚合中,叙述了空间充满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不断聚合生成的各种亚原子“粒子”,和粒度小于0.1微米的原子聚合物质,由此看,空间同“真空”不一回事,既然空间没有固定的区域可以划出来形成真空,所谓“真空中光速”的提法便落不到实处。在此有两个问题,一是真空中没有光,何来光速;二是空间没有固定的区域可以形成真空。

在真实空间中,任何两点的距离以连接两点的直线予以度量,这一直线的长度定义“距离”是唯一的,除此外,不能将通过这两个点的非直线说成是两点间的距离。

一个屈曲在细胞中的DNA尺寸<<0.1毫米,将其拉伸为直线长度超过1000毫米,在空间是否存在这种屈曲?会不会在空间历经许多光年运行之后发现出发点原来就在附近?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定义距离的条件是直线,当保持直线向前运动时,屈曲便不会发生,既没有屈曲,运动物体离开起点就会越走越远。

空间有边界吗?虚空自然无界,物质空间理论上应当存在边界。可以设想,“最外部”的物质即为宇宙边界,但这一设想有一定模糊之处,一是,所有星体都在相对回旋,如将星体比作气体分子,它们的运行类似布朗运动,哪一个星体处于宇宙最外层并不一定,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会改变位置,由里到外或由外到里,因此,不可能将某某星体标定为“最外”,即使它“现在”正处于最外,也不能这样定;二是,在“最外”星体的四周环绕着星际物质;三是充满宇宙的电子有向外扩展的趋势同时又受到万有引力吸引,它们既向外空间扩散又不会无限散去,很难测定出它们的确切分布界限。于是,可不可以说,宇宙空间作为物质分布空间“理论上”有界。对“空间边界”下面第5章还要再议。

发生在空间的一切自然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物质的演变或相互作用,如果归之于物质以外便等于归于虚空。应当承认,空间有“看不见”的物质,但同时需看到那只是受到技术手段限制暂时看不到它们,既不能认为它们永久看不到,又不能认为它们不是物质。既是物质,便要同宏观物质一样遵守自然界的相应规律。

从空间可以通过某种技术手段进入“另一个时空”吗?

这实际就是是否可能进入未来和追上以往的问题、简单地说,由于物质分布情况的不可重复,上面已讨论过,我们要回到以往并未参加过的某一事件中去是做不到的。同样,要看到若干时间之后才会出现的情况也不可能。


第3节 时间与空间

3.1四维时空理论

“四维时空”作为理论而提出始于《相对论》。在光速不仅肯定存在而且越来越精确地测出后,物理学必需从理论上对原先理论作出调整或改进。因为,只有考虑了光速对于准确判定质点位置的影响,才能真实反映它的位置和运动情况。相对论写道:“空间与时间的数据所具有的不是仅仅想象上的意义,而是物理上真实的意义”,它所追求的是“物理真实”,至此已认识到将时间与空间孤立开,并且设光速为无限大不符合真实情况。借助于测量、观察所获得的坐标位置、速度等参数无不经过光的传播方能认知,传播便需要一定时间,在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的方程中引入时间参数和光速——作为常数——乃顺理成章。这是《相对论》对于“在相对论以前的物理学里,空间与时间是不相关联的事物,时间的确定和参照空间的选择无关”的重大改进和贡献,是它的伟大成果。

当发现空间一个亮点距我们若干光年时那是该恒星若干年前所处位置!现在的位置只有经过若干年后才能被观测到,这一“时间滞后”对于天文观察只是一个认知问题。但对于空间航行,准确确定周围物体的位置,特别是近距离相对速度很大物体的位置乃是特别重要的现实问题,《相对论》解决的时空问题,当然成为物理学的突破性伟大成果。 

可见,“空间同时间相关联”是人类对空间认识的改进,使认识更符合真实。

为了定量地体现这种物理思想,《相对论》提出了一系列方程,用以计算不同参照系统的时间换算,运动对时间的影响等。由此引入了四维时空的物理概念,《相对论》一直采用“四维时空”这一述语,虽然后来也使用了“四维空间”说法,但明确的是“用X1、X2、X3、t四个参数所确定的事件”、“四维连续区域”、“不存在将四维连续区域分成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连续区域的客观上合理的区分”、“四元矢量”,这些提法在概念上对空间、时间的区分是明显而毫不含糊的,只是为了反映物体的真实情况,考虑光速影响,在方程中必须出现四元,称之为“四维连续区域”、“四维时空”所谓“区域”是“时空”的另一种写法,尽管用数学语言,也可称为“四维空间”,这是一种“函数空间”,维数指自变量的个数。在《相对论》中虽然出现了“四维空间”一词,从上面引文可见,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并未考虑过真实空间多于三维的问题,他强调“必须记着,从物理上定义时间坐标是和定义空间坐标完全不同的”。2013-10-30 8:44:59

真实空间与函数空间的区别是物理概念同数学概念或物理用语同数学用语的区别,毋须解释,“函数空间”这一在数学中普通的述语,其“空间”同物理中的真实“空间”不能等同。爱因斯坦还写道:“我们自己对于这种四维连续区域里种种关系的想象,在成就上远逊于对三维欧几里得连续区域里种种关系的想象;”这表明,“四维时空”并非指的“四维空间”而是强调由于光的影响,时间同空间已经不能截然分开,那样从物理上说,将得出不真实的认知。以上叙述说明,“多维空间”不能冠以“根据相对论”作为依据,若提出三维以上空间,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理论问题,原则在于,真实空间不能任意改变维度,物理中的空间、平面、线的维度,不能任意增减。数学中,空间维数不受限制,但在物理学中,为了符合真实,空间只是三维,既不能少,也不能多。

3.2四维时空的物理意义

前一节曾从信息传递角度提到光速对认知的影响,将时间纳入三维坐标既是客观地承认光传播存在速度,也是物理理论正式将这一影响现实地予以考虑用以“修正”由于“光速无限”这一假设而引起的“误差”使得观测结果合乎真实而不再是“似乎真实”。

这种“修正”表现于两方面,一是识别“时间延迟”,现在,以“光年”计的天文距离已包含了对于时间延迟的认识,几乎不言而喻,任何一颗星体被测量到距我们若干光年时,同时明确的是,那个图象乃是它在若干年前从所处的位置发出的光;二是“时间畸变”。当各个物体均处于相对运动之中时,相对运动速度影响光的传播,这一影响导致时间“畸变”,使时间的“长度”发生改变,当相对速度很大时,影响数值增大,若相对速度为光速,时间将畸变得“不可收拾”。

对于这种因相对速度而引起的时间畸变,前提是:“相对速度”。其次,在宇宙空间,星体一般仅存在“宇宙速度”的情况下,这类“畸变”虽理论上存在,实际上影响微小甚至测不出来。

今天,人类已超过宇宙速度而飞入太空并正在努力争取将飞行速度提到光速,用这样的速度飞行,如何正确判断身旁物体的位置自然“头等”重要。

四维时空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主要是一个信息问题,是一个如何从收到的信息中,判断出客体的真实状态的问题。

《相对论》在光速问题上的贡献在于从理论上改进了经典物理学无意中使光速等于无限大的假定;推导了考虑光速后运动和时间应当进行的修正,这是十分巨大和重要的贡献。


第4节 多维空间议

在将“四维时空”混同为四维空间之后,多维空间已在理论中不时出现,多的到5维、9维,最多已超过20维,而且理论上似乎没有上限。例如:“我们的宇宙和一个隐藏的宇宙共同镶嵌在五维空间之中”便是作为新理论提出来的,曾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

“自然界的基本粒子皆为在9维空间中振荡着的极小的弦”为弦理论的重要成份。

如果这样来理解空间,“维度”还会继续增多,可以看出,这类增加空间维度的理论是相当“自由的”,它并不受客观空间只有三维的约束,而任意为某一“理由”设置新的维度。

很明显,上述5维与9维都不是数学语言,但宇宙不能镶嵌在数学维度中,基本粒子也不能在数学维度中振荡。而现实空间的维度只有三维,三维是经过数学、物理共同进行过“必要性”和“充分性”分析的维度,所以是空间的“唯一”维度,既不能少,也不会多。不论采用何种坐标形式,描述真实空间,均用三个自变量。“5维”和“9维”中“多余维度”,以何种方式存在和体现呢?如果它们要想存身,还需要存身在三维空间中。可以不可以假设那些多余维度其质量、体积为零呢?这就等于说,它们实际上属于真空,其“存在”等于“不存在”,不能具有任何物理作为。

但是,只要有体积和质量,不管多么小,甚至比“弦论”所假设的还要小,还是要存放在三维空间之中,从而形不成“多余”维度,只有对于“质量为零”的“粒子”或“事物”才不受限制。由此可以说,三维以上的空间,只能是数学语言中的空间或概念中的空间,在现实空间中会被“淹没”。

多余维度的空间理论同中国传说中的“三十三重天”、“九重天”性质相似,都不能走出三维空间。


第5节 空间边界

对于习见界限的观察者,“无界”是难以思议的。按照感性认识,任何事物都有始有终,宇宙“必须”有始有终。时间“必须”有始有终,物体在空间的分布也应有一个界限,这些认识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前面已经提出了两则始料不及的事项:  

1、基本物质永存,无始无终。

2、时间作为物体运动的“产物”,与物体运动共存,无始无终。

现在再观察一下物质在空间的分布,就是说,宇宙有无边界?若有,是什么样的边界?这个问题,将在下章讨论,但从空间角度看,虚空至今并未发现任何“界限”,物质运行到何处,宇宙便存在于何处。不妨认为,物质分布理论上有界,但这边界离我们十分遥远。若干亿年内不会现身。


第6节 空间中的暗能量

这个命题之所以需要稍加重复是由于有人认为空间不但存在“暗能量”,而且相当巨大,足以使“宇宙加速膨胀”。以至“非暗能量”与之相比,十分微小!以mv为代表的任何能量,原本充斥于空间,但是,随着“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说法的出现,“暗能量”的份额大辐“攀升”,对宇宙中各种份量的估计,新近有文章提出的数据如下:

众星系占4%

暗物质占23%

暗能量占73%

从暗能量占73%说明了两个问题:

1、评估者将能量等同于质量,这是物理观点的“不准确”,由于用“物体的质量不是恒量,随着物体能量的改变而改变”取代了“质量守恒”,所以“不准确”观点似乎有了“依靠”。

以前曾指出,“质量可变”是用以解释核能来源以及粒子在加速器中行为而提出的。其真实原因在上面中已经作出了回答,“质量可变”是一则误会,但这一误会被人用以“解释问题”却使物理理论“发生混乱”。质量同能量不一回事,前已论述,理论上质量不可以没有能量;能量不能游离于质量之外。上述73%的提法说明物理界限的含糊。在基本量纲上模糊了M(质量) 同MV(动量)的区别,在“占有多大比例”问题上,物质与能量是无法并立比较的。

2、暗能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原因并非有任何实测作依据,它来源于“宇宙加速膨胀”理论,此理论也并非来自可靠测量,而是来自“多普勒效应”在地球表面同宇宙空间同样适用的假设,认为“红移”表示远星高速离去。这两项假设恰恰都存在否定因素!本书并非拢统地反对“暗能量”,只是对上述离开质量、缺乏存在机理的“73%”提出异议。

如果宇宙“果真”在加速膨胀,肯定有一种“能量”起作用,这种“能量”充满所有空间使全体星体加速“膨胀”,肯定十分巨大,所以,问题不在于73%占有的巨大份额而在于需要落实红移是否表示“远星以亚光速离去”而且“星体越远速度越快”。关于这一方面,在下章《宇宙》中加以讨论。

在本章结束之际,不妨强调,虽然让空间和时间建立联系是物理学的重大进步,但也应清楚地看到,时间并非一个独立于物质之外的事物,时间不直接依存于物质但依存于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即没有运动,所以时间间接地依存于物质。

空间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物质,可以观测的空间是以物质存在为条件的,无边际的虚无空间中不存在“物”,但是,由于光波的极度衰减,空间的“深度”现在只能认识到140亿光年处。从那里传来的光波,经过140亿年之久方能到达地球,需用高倍天文望远镜放大后才观察到,在此情况下,人们却相信如此微弱的光波能完全合乎理论,频率(或波长)一点也不衰变,从而产生了宇宙膨胀的理论,这一误会使空间理论中掺入了混乱成份。

暗能量究竟是什么?它们对星体又是如何起作用?总之,占73%的这类“暗能量”难圆其说,从理论上不能存在,实际上也未被探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