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短文集(二)

2019-7-17

物理短文集(二)

目录

D41 物理学 →哲学→佛学?          (2017.3.18上网)

D42 进一步认识 电子                (2017-5-5  上网)

D43 力的问题汇集                  (2017.8.11上网)

D44 微宇宙学概要                  (2017-11-28 上网)

D45 粒子理论中失误                (2018-1-1 上网)

D46 鉴别物理理论的四项原则        (2018.6.13上网)

D47  天梯的可行性成问题           (2018.12.4上网)(12.6上新浪微博)

D48 隐宇宙是虚                     (2019.1.9上网)2018.12.11 7:发新浪微博

D49 恒星的速度                    (2019.2.4晨 上网)

D50 议“第一张黑洞”照片          (2019.4.16发新浪微博)

D51  议以太是否真的存在?          (2019.10.9上网)

D52  物理学为何“难学”?           (2020.8.26上网)

D54  宇宙自何而来?                    (2020.8.26上网)



 D41                      物理学 →哲学→佛学?

副题:风马牛不相及

 

以往读到过文章说牛顿晚年信教;最近网上有文章称“物理学最后归于哲学,哲学最后归于佛学”。
  牛顿晚年信教可能有其事,但是,“物理学最后归于哲学,哲学最后归于佛学”却不能苟同,需要加以分析。
    近代物理学界有低估牛顿力学成就的做法,在力学方面开辟了三门新学科:《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味动力学》《量子色电动力学》,意思是,量子力与重力、地心引力等力不一码事,创造了一大堆概念、方程、符号加以描述。似乎,牛顿力学在量子领域不适用。其实,力乃是“力线相互作用”产生, 在力的“种类”上,并没有除此之外产生的新品种力!那“三种力”同牛顿力在“力线相互作用产生”上没有差异,只是作用力线数量不同而已。因此“ 新学科”无法不遵守力学规则。
  牛顿发现的力学规则如惯性规律、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质量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等在微观领域同样应当得到遵守。 
  可是,牛顿虽然取得了当时的伟大成就,他没有解决其他许多物理难题,在当时条件下,也不可能做到。例如,物质在宇宙中是如何演变的?是什么在推动演变?即使今天的物理学者,也不都能回答。
  又如,众多的星体是如何形成的?行星与恒星有什么关联?它们如何演变?等等。
  今天,依然有不少令人费解的有关粒子、物质、天体、宇宙的问题缺少圆满的认识与理论。
因此,如果以往有少数科学家到了智力开始减退的年纪从原来奋进的路途上转向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捷径”是可能的,当然,对于科学来说,如果放弃正确性,解答难题“最方便的捷径”是神学,如欧洲基督教 的神学理论;印度的佛学;中国的古代神话,等等。在那里,“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一切离不开如来佛手掌;盘古氏开天辟地 .......”,无不轻而易举的回答了许多科学难题。
    由于知识的无止境,人类在科学上的努力也没有尽头,对于感到自己不足以或不愿意继续面对难题的学者,“退路”或“捷径”自然就是转入信教信神。
   对此,需要理解与宽容,尊重他们的信仰改变,同时,也需清晰地看到,科学理论同宗教理论是 “隔了行”的,物理学追求贴近事实而佛学追求精神超越。
   显然,“物理学最后归于哲学,哲学最后归于佛学”只是个别学者晚年的认识改变, 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 物理学——哲学——佛学之间的关系, 是 “隔了行”的关系,中国
有句熟语:隔行如隔山。
  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哲学曾经根据物理学的“物质不灭、能量不灭”建立了唯物论,当时对唯心论 威胁很大。但是,六十多年前“质量可变”理论的出现,成了物理主流理论,这一重大失误不单在物理基础理论中 引起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也使哲学唯物论为难,他山已认为那石不可以攻玉了,哲学奈何奈何!
    至于物理学同佛学的关系,其实不用经过哲学中继,“质量可变”直接可以成为宗教宇宙观、神奇变化的有力靠山,设想,“宇宙大爆炸前夕,现有宇宙的全部物质都压缩在一个理论的点里” 同 “孙悟空拔一把毫 毛变成一群猴子” 对比,后者的“质量变化率”要远远小于前者!  而前者是物理学承认的理论,后者只是神话而已。没有理由说前者可以变后者不可以变,当然,依理而论,二者都不可以变。 现在,有些物理理论已经缺理了,“质量可变”就没有“变”的机理。从学术角度,物理学——哲学——佛学隔行如隔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者”。但是,哲学——佛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物理学引用研究成果而不是“物理学最后归于哲学,哲学最后归于佛学”。

 

 D42                   进一步认识 电子 

 

 提   要  迄今对电子依然“知之不足”,其质量远小于9.1066 × 10的负28次方(克)

 关键词   电子 斥力子 两种基本粒子 正负电荷  

 

   电子可以说是人们最先认识和最熟悉的粒子,如果说,迄今对它依然“知之不足”也许难以服众。

   如果提问:“氢原子外围只有1枚电子吗?”多数人根据书本会回答“是”。但是,在此情况下,一个质

  子 (“带正电荷”)怎么能够得到良好密封从而氢原子显示“电中性”?氢分子如何还能进行布朗运动?

  如果再提问:电子可分吗?它作为基本粒子当然不可分,可是,“分数电荷是如何生成的”?

   可见,对于电子的认识还是有待加深,这也说明学无止境,本文的进一步认识包含以下内容:

   1 电子的质量是多少? 氢原子外围到底有多少枚电子?

   2 电子在宇宙物质组成中占据什么位置?

   3 电子在光学中

   4 空间电场是如何形成的? 

   5 宇宙中除了电子还有多少种粒子?

   6 电子在 初等物理学中

                      1 电子的质量是多少? 

  氢原子同质子的“质量之差”是不是等于电子的质量?

  化学领域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氢原子外层仅有1枚电子”,这样回答在化学领域似乎可以,在100种以上

 不同元素中,氢原子外层电子最少,将这个最少假定为1,于是,“氢原子外层有1枚电子”被学术主

 流理论认可。氢原子同质子的“质量之差”9.1066 × 10的负28次方(克)便成为“一枚电子的质量”。

   但是从物理角度,以上理论存在“问题”和“困难”,经不起质疑。这里提出的质疑

 有:

  依据化学元素表,氢原子1.672648  质子1.67248+电子.00091066中子1.6749(以上均× 10的负28次

    方,克)。实测数据显示,中子质量 > 质子质量,甚至 > 氢原子的质量!据现有理论认,氢原子、质子

   并没有比中子少什么似乎其质量应当 >中子! 事关基础理论,物理学需要解开这一“困难”。

     半个多世纪以来,基础理论对此避而不提,视而不见,使相关理论暗含水分。

  这里,面对实验结果,作出的理论改进是:

    (1)中子同质子相比,并非“少了‘正电荷’”而是内部多了电子成分,因此,中子质量 > 质子质量。

        (2)质子不是“一粒”密实的“粒子”,而是由引力子形成的“微涡旋星系”。“带正电荷”,从力线角度分

     析,因为引力子发出引力线,其“微涡旋星系”必然有剩余引力线外泄,这是它能够同电子间

     产生引力形成氢原子的机理(参见以下的力F2),“微涡旋星系” 是质子受到冲击可以“分裂”的原因。

        (3)氢原子外层电子最少是事实,但不能证明就是1枚,从氢原子表现电、磁中性看来,电子已经将

     原子核(质子)的外泄引力线密封得较好,因此,这里的电子数量不是一枚而是相当多枚!于是,氢

     原子外层的电子数量是“一份”而不是一枚。“一份”是多少枚需要通过其它途径寻求。

     (4)文章《L04a物质演变》(以下称“文4”)的论证结果估计电子质量约为10× 10的负36次方(克)

     ,即氢原子外层约有1亿枚电子。

 

                    2 电子在宇宙物质组成中占据什么位置?     

   

      宇宙中只有两种基本 粒子,即引力子与电子(斥力子),两种基本粒子的质量与大小相近而发出力

    线不同,前者发出引力 线,后者发出斥力线。力线相互作用产生力:

  引力线与引力线相互作用产生引力F1

  斥力线与斥力线相互作用产生斥力F2

  引力线与斥力线相互作用产生引力F3,F3 < F1

  两种基本粒子的理论是否“失之过简”?把“宇宙射线中发现了600种以上粒子”和迄今理论界已经命名了成

   百上千种“粒子”置于何地?

  答:当今判断“不同粒子”的方法是质量,而且以动能(电子伏)代表质量,不同电子伏即不同粒子,测

  量仪器不能分辨对象是真正一粒还是多粒,也没有分析到高速引力子在空间可能形成具有动量(原子能)的

  “微涡旋双星”及“微涡旋星系”。

  宇宙射线粒子乃是引力子,它容易“结伴”,用现在的方法,将“结伴”视为一粒粒子,所以发现许许多多

  “新的宇宙射线粒子”! 其实,从其来源看(“文4”),宇宙射线中只有一种粒子:引力子。

  质子质量同基本粒子质量对比可见,它含有约万亿枚引力子,将它“粉碎”可以得到万亿种组合,它们的实

   质乃是不同规模引力子的“微涡旋星系”,都视为“一粒”,当然“粒子品种”就大大膨胀了。

  宇宙中“引力子与斥力子各占 1/2” 乃是本文提出的一则假定,有待进一步核实,但是,即使验证结果有一

    定数值差异,从机理上也无关大局。

  电子发出斥力线,相互间形成斥力,倾向于“离散”。

  如果宇宙中仅有电子,必定在空间“扩散” 不能聚合成为物体。 幸而,宇宙中还有引力子,它俩

    聚合的机理及过程参见“文4”。

   如果宇宙中仅有引力子,无法生成原子、分子。

  宇宙中存在两种基本粒子,两种基本粒子发出力线,力线相互作用产生了F1、F2、F3力方能

    产生原子、分子直至宏观物体。

  因此,电子是形成宇宙的物质因素的 1/2。

 

                   3 宇宙中除了电子还有多少种粒子?

 

  已经命名的“粒子”种类远超过1000种,当今似乎无法回答“粒子总共有多少种?”这一问题,然而,文章

  《L01 粒子今论》(下称《L01》)却别开生面的论证了宇宙间真正的粒子只有引力子、斥力子两种!它们也

  是基本粒子,其他那些形形色色的“粒子”多数是“复数粒子”,是基本粒子的“微涡旋星系”并不是真正

  “一粒”,还有一些“粒 子”,是“理论”的需要,并不真正存在。

  因此, 宇宙中除了电子外仅还有一种真正的粒子:引力子!

  

                       4 空间电场是如何形成的?

  “文4”从宇宙中物质演变循环解释了问题,空间电场是光在空间传播的物质基础,空间电场从何而来?  

 ,空间电场中的电子来自恒星辐射和“超新星爆发”,电子离开它们后在空间分布形成这个电场,因此,空

  间电场充满物质宇宙空间,成为传播光波的介质。

  恒星图像穿越百亿光年到达地球,被望远镜观察到,证明那里同样有空间电场。

  电子(斥力子)发出斥力线,电子之间产生斥力F2,这是空间电场中电子趋于均布的原因,这也是光学

  信息——光波——在空间速度大体上均匀的物理背景。

  但是,空间电场中电子的“间距”到底多大?此重要数据其精确值(初略估计约为最小光波波长之半即0.1

  μ)有待于今后精确测定。

 

                         5  电子在光学中   

 

  争议了200年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真的被“二象性”理论统一了吗? “波动与微粒是同一事

  物(光)的两种不同表象”正确吗?

  其实,可见光乃是电场的波动,折射说明它是纯波动而不存在粒子流动,宇宙射线乃是引

   力子的粒子流——即射线,它们不是同一物理事物,人们将它俩以及其它并非相同的物理现象按在同一个名

  词“光”里面乃是认识不到位。

  粒子与波是不同物理事物,要说它俩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象需要举出理由、拿出证据,而不是说说而

 已。在《L40 光的“波动说”“微粒说”为何长期不能“统一”与二象性理论》写道:‘现代物理理论已经在“光”这

 个名词下塞进了所有的基本粒子的“能态” ’,就是说,把许多“不是同一事物”用“光”加以“统一”,因此才使

  “波动说”与“微粒说”在“光具有二象性”的理论下得到“统一”。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统一,同样存在“困难”

 和“问题”!

  正确建立光学理论,需要还“光”以原来面貌,物理学原来的光乃是可见光,折射现象说明可见光是

  纯粹的“电波”。

  既是电波,当然离不开电子分布场。但是,电子的“流动”与“波动”不同:电子在导线中“流动”为电流;在

  空间流动为射线;电子“波动”是电场(电子分布形成的场)的震荡而不是电流或射线。光波、电波中,

 波动的物质是电子,波动的介质是电场,从原理上,在研究“波”时,电波、水波、声波等波

 都具有波的性质,不能说它们“既是波又是粒子、水、空气,具有二象性”。 

   光学理论不需要强调“波动传播的介质是粒子(电子)”因为,当光速已知,波动理论可以不考虑介质粒

  子因素。

  至于 衍射、辐射等同可见光有关联的物理现象,需要具体分析界定,不能将它们含混地纳入同一物

   理模型。说它们都是光,而且  “光具有二象性”甚至“二象性具有普遍意义”都不是正确认识。

  可见光是电场的波动,电子既是主角也是配角;宇宙射线同电子不相干;X射线是空间电子流束,无需传

  播介质.......。对不同物理现象需要加以具体分析,寻求物理真想,如果只是将它们按进

  同一个物理模型,容易给理论掺水。

 

                          6 电子在初等物理学中     

  初等物理学中有关的名词解有:

 1正电子、(负)电子

 2 正电荷、负电荷

 3 正极、负极(阳极、阴极)

  正确认识电子需要明确“它是发出斥力线的基本粒子”,力线在空间相遇,相互作用形成力;另一种基本

  粒子——引力子——发出引力线,形成力有三种情况,已在以上 2 中叙述。

  原子、分子具有“电、磁中性”,而质子(引力子的‘微涡旋星系’)向外发出的少量引力线,外层电子发出

   的斥力线与之相互作用,但是,依然有微乎其微的引力线向外(只够形成万有引力),这是“电、磁中

   性”的物理背景。

  初等物理学没有理解力线原理,将“摩擦生电”分为正电荷、负电荷,又人性化地提出“同性、异性”。

  如果按这样的理论,质子带 正电荷,除了氢原子,其它各种原子都包含多个质子,在原子内部,多个质

 子 不但 没有“同性相斥”而且还“难舍 难分”,表现为“相吸”!无奈之下,有人提出“那里有‘胶子’,它没有质

 量,它把质子吸在一起” 。可见,“胶子”作为“一种粒子”,乃是为了应付“困难”而人为地创造出来

  的,是为了解释原子为 何有凝聚力,但同时,又出了新问题(这是理论不正确的表现):

      (1)粒子可以没有质量吗?(2)宇宙中的“胶子”平常存在于哪里?它是如何进入质子的?

     (3)质子分裂后,“新粒子”里都有“胶子”吗?(4)原子解体后,“胶子”去了哪里?

  有没有质量是判断粒子虚实的条件之一,应当坚持,没有质量等于真空,没有质量做不了同物质相关的文

 章。

  其实,从力线分析出发,质子是众多引力子的“微涡旋星系”,它发出引力线,两个质子相遇,产生引力,

  原子核自然不会分散,不需要创造一枚“胶子”来充当“粘结剂”,问题是由于 “同性相斥”产生的 ,人们只看到

 了电子和电子相斥,以为可以用“同性相斥”描述,而物理学需要以理立论。

   所以,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只能看做文学语言,不能视为物理规则。

  初等物理中的  正、负 、阴、阳只能针对电流方向和物质原子外层电子数量比正常状态偏多(负,阴)

  还是偏少(正、阳)。

  电荷源起于摩擦生电,绝缘体的摩擦是双方原子的电子层互相驱赶,致使局部原子的电子分布

  暂时性失匀,密度偏多或偏少。

  电子偏多部位显示发出斥力线(人们称为“带负电荷”),偏少部位质子引力线外泄,显示发出引力线

  (人们称为“带负电荷”),如果从力线作用角度,分析产生引力还是斥力就不会同“性别”挂钩了。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乃是人性化的误导。

  对电子和它的表现,从力线出发进行分析,可以清除物理理论中的一些水分,认识真相。

  以上对于电子的认识,是向前了一步,  但是,离开全面认识电子,依然距离甚远。

                 

  以上2017-5-5 06:14:08上网

 

 

D 43                    力的问题汇集  (2017.8.11上网)    

 

 

力,一直是物理学的重要议题,在牛顿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就100多年后,今天,有人还是对“究竟什么是力”感到不解,也有人提出“力抽象”甚至“牛顿力已过时”,可见有必要从原理角度对力的有关问题加以阐述。近年来,陈理士(Chinese)在《L01粒子今论》、《L04物质演变》、《L11a力线力学概要》、《L18a 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的统一 》、《L46 天体》、《D34 力究竟是什么》等文中已进行了这一工作,本文将上述文章里的结果加以简集,它们对力的有关问题加以回答,以期从物理基础理论角度说,这些已不是难题:

                                      

1 什么是力?         

   答:力是迫使物质发生变形或改变惯性的无质、无形物理量。

2力由什么产生?           

   答: 力产生于力线 。

3力线如何成为力?     

   答:物体双方的力线相互作用产生力。

4 力线是什么?          

   答:力线是物质向空间发出的无质量、无体积、不可见、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力的物

理量。

5力线有几种?            

   答:引力线、斥力线两种

6力线从何而来?         

   答:力线发自两种基本粒子。其中,引力子发出引力线;斥力子发出斥力线。

7力线具体如何形成引力、斥力?

   答: (1)引力线同引力线相互作用形成引力,以F1表示;

        (2)斥力线同斥力线相互作用形成斥力,以F2表示;

        (3)引力线同斥力线相互作用也形成引力,以F3表示,但F3 < F1 。

8力线同物质有何关系?

   答:任何物质由基本粒子聚合而成,聚合中多数引力线相互作用形成聚合力,此为“作

用引力线”,剩余引力线依然伸向空间,为“剩余力线”,因此,不同规模物质均发出不同密

度的剩余引力线,物质聚合规模越大,剩余引力线密度越小(聚合效应)。

9 什么决定作用力的大小?  

   答:作用力线数量多少决定力的大小。

10地心引力与万有引力是怎样产生的?  

   答:地球以及空间任何星体都有剩余引力线伸向空间,此引力线 在相互作用中形成星球间的万有引力,对于地球同地球上的物体,此力表现为地心引力。

11力对于微观物质有何作用?

   答:引力F1使引力子同引力子形成“微涡旋星系”; F3使引力子同斥力子形成“微

涡旋星系”,最终成为质子、中子,且使质子外围引来斥力子(电子)形成氢原子;斥力

F2 使原子间形成间隔,原子、分子得以“独立”;斥力也使斥力子(电子)弥散空间成为

空间电场。

12力能否离开物质存在?   

   答:基于上述5、6,力不能离开物质存在。

13 有没有可以“发出力”的物质或机制?

   答:根据2、3 力只能同时存在于作用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物质可以单独对外“施力”“发力”。

14 力对于宏观物体有何作用?

   答:力改变物质的惯性状态或距离。

15 力和力线如何被认识到?        

   答:(1)对于力:可由触觉感觉到、视觉观察到其作用后果,用仪器测量到其具体大小

(2)对于力线:可通过细微物质的排列显示、通过考察定向运动的导线是否发电等方法显示。

16力的物理作用有哪些?

   答:(1)使物体发生加速度(2)使物体发生变形(3)使物体改变内应力状态(4)使基本粒子分散或改变聚合状态。

17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答:用仪器测量  加速度、变形、内应力状态可以定量获知力的大小。

18 自然界的力有多少种?

   答:根据以上2, 4,5分为引力、斥力两种。

 19 电磁力是另外一种力吗?

    答:电磁力有引力、斥力两种,同样由力线相互作用形成,其中引力线同样来自原子核,斥力线同样来自电子(斥力子),因此不是“另外一种”力。 

20 “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 为何差异那么大?

    答:如上述,力的大小源于作用力线数量多少,基本粒子向空间发出全部力线,基本粒子聚合后力线分为作用力线(在形成力的粒子之间)与剩余力线(依然向空间发出)两部分,任意两枚基本粒子间的作用力线仅仅是它发出力线的一部分,聚合一起的基本粒子越多,剩余力线数量越少(聚合效应),这是物质在不同规模时力线密度不同的原因。

 21 工程力同物理学的力是相同的力吗?

   答:各种工程力(拉力、压力、剪切力、扭力、摩擦力、弹力、冲击力 等)的物理作用同16 所述, 因此工程力同物理学的力是相同的力。

22 力同 “波”有何关联?

    答:一切“电波”是电子(斥力子)的波动,由斥力改变引起,具有正弦运动规律,传播速度在空间为光速;“引力波”由作用引力线数量改变引起 ,其速度为无限大(作用力线的通、断无需时间)。

23 为什么有人认为力“抽象”?

   答:因为力不能直接观察到,感到难以捉摸。其实它的存在既可被感觉到,也可 被仪器测量到,它的作用,可以被观察到、测量到。因此其实力并不抽象。

24 在“量子力学时代”,牛顿力学“过时”了吗?

   答:牛顿力学发现的是客观规律不会“过时”,“牛顿力学过时”说法是由于有的学者误以为“力  分为四种”而又看不到“四种”之间的物理联系而发生疑惑的结果。

 25 力同物体的运动如何相关?

   答:此问题牛顿力学已经解决,并有 F= m a方程精确表达。“量子力”“微观力”也不例外。

26 作用力是否受到物体速度的影响?

   答:作用力大小的因素是质量与加速度,与速度无关。

27 万有引力自何而来?

     答:根据8,任何聚合物质均发出剩余引力线,此力线使“任何二物体间都可产生引力”,此即万有引力。

28 为什么万有引力的大小同二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答:原来, 双方的引力线都均匀辐射向整个空间,只有“相对部分”引力线相互作用,距离远、近影响“相对部分”面积(同距离平方成反比)比例大小,从而如此影响作用力线的数量。

29 有报导日食时日地间引力有所变化,为什么?

    答:当月球位于 日、地 之间时,原来产生日、地引力的部分引力线同月球产生 日、月和月、地引力,于是引起日地间引力有所变化。 

30 是什么力引起星体的“超新星爆发”?

      答:“星体”心部受到最大 压应力,由于不断吸引陨物,其体积逐渐增加,心部压应力也随之积逐渐增加,一旦超过分子、原子承受极限,电子层被挤让,中子、质子发 生“并拢”,  后果是发生中子、质子解体(原理见《L04 物质演变》) ,释放原子能,温度升高,这一作用的继续,此星体便逐渐明亮成为恒星! 进一步吸引陨物,增加体积,心部核反应区域加大,若干亿年之后,整个星体发生膨胀成为基本粒子、原子、分子,这便是“超新星爆发”。“大行星转变为恒星”、恒星转变为“超新星爆发”都是经历若干亿年星体引力引来物质、压力压垮原子、分子的结果。

31  为什么宇宙中引力占优势?

    答:因为斥力子(电子)之间相互排斥,绝大部分斥力线相互作用形成斥力F2,使斥力子成为散布状态(空间电场),不能形成强大而远距离作用的“万有斥力”, 星体间产生的力都是引力即万有引力。

32 宇宙在引力作用下“垮塌”可能发生吗?

    答: 在星体演变中,万有引力的“能奈”是吸引运动速度低的小物质“陨落”于大星体,至于“超新星爆发”,其机理如 30所述,最终是重力压垮原子、分子的结果,并不是万有引力直接所致。此外宇宙间并不存在任何对星球或整个宇宙产生压缩的力。因为没有此力,整个宇宙垮塌便不能发生 。   

                         

  

  D44                微宇宙学概要  

 

 提 要  本文建议预设一门新学科——微宇宙学——的梗概。

 

 

 关键词  微观物质宇宙 微宇宙 微宇宙学

 

  1前言 

  对粒子及物质演变的研究发现宇宙空间弥漫着高速运动、聚合演变中的引力子和动态、静态的电子(斥力子),进一步领悟这两种基本粒子的聚合演变形成了一个同宏观宇宙共存的微观宇宙,从这一微宇宙角度进

 行研究可以解开一些宇宙学难题,比较全面的认识宇宙。

 科学进展不断开拓人类视界,医学研究将一个微生物的世界展现出来;粒子研究发现了一个“微观物质的

 宇宙”即微宇宙。

  由于至今没有圆满的粒子理论和合理的粒子演变理论,使“微宇宙”至今依然在物理学主流理论认识之外。这有点类似古代人没有认识到在生物界身边有一个微生物界。

 “基本粒子到底有多少种”?“基本粒子如何演变成为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相对于当今主流物理基础理论,提出“微宇宙”,犹如以往相对于生物学理论提出“微生物界”。

  微宇宙的提法是否恰当?在广袤的物质宇宙空间是否充满着微观物质?充满了什么样的微观物质?它们是何状态?它们同宏观物质物质有着什么关联?

  这些是 《微宇宙学》需要研究回答的问题。

  文章《L01》《L04》(见后注)的新观点使讨论这类问题不再困难。

 

 2 微宇宙  把宇宙中的宏观星体、大大小小块状物等可见物质排除在外,剩余在宇宙空间中的是微观物质。

  所有恒星进行着核反应,不断向空间发射α、β、 γ射线,β、 γ射线的粒子便是两种基本粒子斥力子和引力子;α射线粒子则是基本粒子的“复数”。

   “超新星爆发”以爆发方式向空间发射大量斥力子和引力子。这些超小的粒子和它们进入空间后的行为, 不但不能被看到,而且难以探测,以致只能根据已有实验结果和理论加以推测。

  上述进入空间的大量射线粒子 不仅分布在“真空”中,而且处处都可能有、在空间进行聚合演变,同宏观物质的宇宙发生有机联系,因此,成为一个观察不到的微观物质宇宙,类似生物界有宏观生物与微生物

 ,宇宙中的上述微观粒子等物质形成了微宇宙。

   可见,微宇宙并不是分布区域微小,恰恰相反,它同宇宙“一样大”,所谓“微”,是其中的物质微小,至今不能方便地显示出来,它们同宏观宇宙共存于三维空间中,它的演变同宏观物质宇宙的演变宙密切相关。

   所以,微宇宙也并不是另外的一个宇宙物质体系,只是其物质小 于1/2光波波长,难以被探测与观察到,

 其存在、演变以及它同宏观物质宇宙的关系迄今没有被人认识到,迄今人们认为这里是真空!宇宙的演变,

 似乎与它没有关系。

   在微宇宙没有被认识到的同时,有些人却提出了空间存在“暗物质”“暗能量”“黑洞”“上帝粒子”等神

 奇事物,这些当然也需要研究分析,得到真相,以免给宇宙理论掺水。

 

 3 微宇宙中的物质 

  3.1 微宇宙中有哪些物质 

 3.1.1 基本粒子 :  由文章《L01》,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只需要两种:

   引力子、斥力子。

   其质量约为10的-36次方(克),尺度远小于原子,现有测量方法无法使其显现;它们原来在原子中就具有很高速度,当核爆发、“超新星爆发”使原子解体成为这两种基本粒 子后,便以“原来”速度飞人空间,亦即, 高速进入微宇宙。

   斥力子(电子)发出斥力线,斥力线与斥力线相互作用形成斥力,进入空间的斥力子,同原来空间电场中斥力子形成斥力因而减速,不久,速度为零,于是成为空间电场中电子的成员。

   引力子进入空间,因为不能形成斥力,速度不会变小,成为永恒量子。

 3.1.2 基本粒子聚合形成的“复数粒子”:  

   引力子主要特点是向外发出引力线、有质量、体积(尺度)、有速度(动能)。引力线与引力线或与斥力线相互作用都产生引力,因此,引力子天然具有聚合倾向。引力子同引力子聚合有 两种典型方式:

   1.结伴同行方式,为宇宙射线粒子。“伴”越多,显示“能量”越大,人们以为那是“质量不同的 “粒子”

 ,因为没有觉察到这种“结伴”,迄今认为宇宙射线中有600 种以上粒子!

   2.“微涡旋星系”方式 ,最小为“微涡旋双星”,最大为中子、质子规模。

   教科书和文献中已命名的各种“粒子”名称成百上千,其实,它们都是“复数”基本粒子,共同的特点是:受到冲击,可能“裂解”为若干“质量较小的粒子”,都“带正电荷”,都不稳定,都含有“原子能”等等。

   由于没有认识到“微涡旋”的机理,同时, 现有检测方法不能按“粒”分辨,不同成员数量的“微涡旋星

 系”被认为都是“不同粒子”,文献中可以看到200余种介子、6种夸克等等。

     这一理论误解相当于建造了粒子理论迷宫,人们已不能正确回答“基本粒子有多少种”,成百上千

 的“粒子”,使物理学者眼花缭乱,摸不着边,说不出所以然。

   粒 子品种的这一失真是现有粒子理论存在困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连带地影响相关的基础理论。

   介子、夸克、绝大多数宇宙射线粒子等等都是复数粒子即“微涡旋星系”与“结伴同行”,引力子的引力线自然在它们之

 间相互作用形成强大的引力使之难以解体,但是依然有少量引力线存在,向外发出,这是剩余引力线。

  现有人性化了的 理论说向外发出剩余引力线是“带正电”,过于人性化的结果是将阴阳、正负引入粒子理论,创造了“对称理论”,相信 存在“镜像粒子”(“反粒子”)、“正电子”、“负物质”,其实,深入分析会发现并非如此!

   “复数粒子”的认识可以使粒子“品种”大大减少,粒子真相浮出水面。

   既然两种基本粒子天然地发出力线,任何物质必定同力线相关连,掌握这一性质有助于防止理论离开真实。

   微宇宙理论若不认清现有粒子理论中的误会就难以获得可靠进展。

   中子是引力子、斥力子形成的最大的“复数粒子”,中子之所以中,是因为内部有斥力子(电子)成分 ,

 电子的剩余斥力线,使中子既有引力线又有斥力线,因此在电磁场中显示“中性”。

   质子是纯引力子形成的“微涡旋星系”,它发出少量剩余引力线(被称为“带正电荷”),空间更多的“微涡旋星系”规模小于质子、中子,引力线使它们处于“成长”之中。

   当今主流理论对此的认识是:它们都“带正电荷”。

   “微涡旋星系”的形成是基本粒子的运动方式由“直线”转变为“涡旋”的结果,转变的原因是引力栓住了它们而原来的动能依然存在,因此,任何规模的“微涡旋星系”自然会有动能,即所有物质都具有原子能

 3.1.3 质子、中子的进一步聚合(二级聚合)物 

   由于聚合效应,(参见L04文)质子、中子依然发出“较少”引力线和具有“较小”速度,它们已不能吸引

 空间高速基本粒子加盟,因此规模稳定下来。

   质子外围如果吸引了“一份”电子,便成为氢原子。如果质子同质子或质子同中子近距离相遇,由于它们

 既具有一定运动速度又相互吸引,便形成质子、中子为单元的“微涡旋星系”,即原子核。显然,纯中子的“微涡旋星系”不能成为原子核,因为它不吸引电子。因此,原子核必须有质子。

   空间电场中不缺电子,因此,原子、分子的形成也顺理成章。即,二 级聚合形成原子、分子。

  从引力子到中子、质子、原子、分子、到宏观物体都存在密度不同的——与质量大小呈负相关——剩余引

 力线,这一背景使微宇宙总体上呈聚合态势。

 3.1.4从微观到宏观:  宇宙尘——彗星

    二级聚合形成的分子、原子,在剩余引力线作用下, 分子、原子集聚成为宇宙尘。

    “聚合效应” 的实质是,随着聚合规模增大, 剩余引力线密度逐步降低。

    剩余引力线使宇宙尘依然处于聚合过程中,聚合的结果便是宇宙尘集聚,达到彗星规模时 ,其物质已经

 可以被观察、探测到,也就是,这些物质已经加入宏观宇宙了。

     分子、原子会不会形成“微涡旋星系” ?布朗运动就是气体分子的 涡旋运动,液体中也可能发生分子的涡旋运动。但是,它们不会形成紧密的联系,原因是剩余力线密度随聚合度上升而越来越低,“分子引力” 难以影响分子结构, 不能形成分子的“微涡旋星系”。

     至此可说,微宇宙中的物质就是基本粒子——引力子、斥力子——及其聚合演变产生的“粒子”——基本粒子的“微涡旋 星系”,它们在引力驱动下发生聚合演变,“规模”逐渐增大,最终达到可见、可观测,由宇宙尘聚合成为彗星。  

 3.1.5 关于电子质量 

   上面提过,斥力子(电子)的质量约为10的-36次方(克),而不是目前普遍认为的9×10的-28次方

(克),后一数值是简单地从化学领域挪用过来的,缺乏系统性分析,它使粒子理论发生“困难”和“问题”,参见引文。

   目前, 电子质量是 9×10的负28次方(克) 在化学中虽然并未发现问题,但是此数据的正确数值应当出自物理学,因为它是基本粒子,是物理基础理论的重大课题,不能不加验证和系统审核就放心挪用。

   上面提到的10的-36次方(克),可以敉平目前基本粒子理论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是初估值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精确化(本文4.1.1)。

 

  3.2微宇宙中不会有哪些“物质”:  讨论“不会有”哪些“物质”的目的是使微宇宙避免像当今粒子理论那样

 掺入水分,防止理论混乱。

  3.2.1 超重物质: 周期表中的元素是物质演变中由于严格的力平衡制约而存在的,在原子领域,质子、中子的数量决定该物质的密度或比重。能不能向原子再“注入”一些质子、中子以增加其“比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量说明,原子比铋(含有83个质子116个中子)更“重”就会出现放射性!

   铋原子(83个质子116个中子)是中子、质子引力平衡的极限,再多1个就不会稳定,随时可以飞出,这是 放射性元素的主要特点。当然,受到外部压力,物质能够微微缩小——相当于密度增加——,但是,远远到不了密度大幅增加的程度。

   在自然界,“引力收缩”能够产生超重物质吗?“引力收缩”最大发生在恒星的心部,那里由于引力而形 成的重力使物质受到巨大压力,但是太阳中心物质的密度并不大(曾有资料介绍为3.3克/立方厘米)! 小于地球物质。

   迄今,并未发现空间有产生“超重物质”的机制,不妨推定,空间不会有“中子星”之类超重星体或超重物 质。

  3.2.2 “暗物质”: 文章《L 19 暗物质议》的结论是:迄今主流文章里出现的那种“暗物质”并不真正存在,研究那种“暗物质”将会前景渺茫。真正值得研究的是微宇中的上述物质,那才是真正存在的不可见的物质。

 [b]3.2.3 质量、性质可变粒子: [/b] 正电子, 变子, 上帝粒子, 天使粒子 等“粒子”的共同特点是同“变”相

 关,有的还具有“赋予质量”的神奇能力!如果尊重质量不可变是物理学的基础规律,就需要否定它们存在的可能性。

  3.3.3 质量为零粒子:  光子 胶子 等粒子质量为零,质量为零,意味着与真空无异,在物理领域,只要 质量为 零,便可以认为它等于真空。因此,这样的“粒子”不能真实存在。

 3.3.4 “黑洞物质”:   这里加“”符号是因为“黑洞”理论在不断改变中,由早先“超新星爆发后当地成为黑 洞”(没有物质)到 现在“黑洞”按“质量”分为大大小小一个系列,且具有越来越神奇的本领如吞噬光波、物质、引力无穷大 等等。而在粒子尺度的“黑洞”,同“胶子”理论异曲同工。

  那些文章的共同点是避开了“为什么至今并未确实发现黑洞?”"黑洞形成机理何在?"“黑洞到底有没有质量?”“黑洞物质是什么样的物质?”等前提性问题仅凭比较片面的设想而各说其是,渐渐堆积起了存在困难和问题的“黑洞理论”。    

   文章《L41 婴儿黑洞》论证了“黑洞理论”的无理,这里不再重复。现有“黑洞”理论是存在困难与问题的 理论,不是正确理论。理论上,空间并不会产生黑洞,就不存在“黑洞质量”“黑洞状态”“黑洞演变”等命题。

 3.3.5 “赋予其他粒子以质量的场”:  提出这样的理论,首先需要论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为什么它有“赋予其他粒子以质量”的能力?机理何在?否则,这样的“场”在理论上难以可信。

 3.3.6 “没有质量的弦”“超弦”等等:   弦理论的核心是物质从无质量变为有质量,也是无质量(弦)却“具有能量”而此“能量”还可以转变为质量,但显然,这违反物理规律,属于“无理物理”。

 

  4 微宇宙的优先课题 

4.1 引力子

4.1.1 引力子的质量

4.1.2 引力子的尺度

4.1.3 引力子发出的引力线

4.1.4 引力子的运动速度

4.1.5 引力子对原子的影响

4.2 斥力子(电子)

4.2.1 斥力子的质量

4.2.2 斥力子的尺度

4.2.3 斥力子发出的斥力线

4.2.4 斥力子的速度变化

4.2.5 空间电场中斥力子的密度

4.2.6 在不同情况下发射的斥力子速度、密度

4.3 微涡旋运动

4.3.1 微涡旋的尺度

4.3.2 微涡旋的力线密度

 

  5 微宇宙中物质的演变  

   参见《L04》,物质在宇宙中的演变从基本粒子开始,在引力作用下引力子聚合成为宇宙射线粒子或“微涡旋星系”,后者的成员最少2枚,最多约一万亿枚,即为中子、质子。中子、质子进一步聚合成为原子、分子,在剩余引力线作用下,原子、分子聚合成为宇宙尘一类微物质。物质在宇宙空间中的演变迄今人们只认识和领悟了很少一点,在微宇宙中的演变则尚未被人觉察,这一演变的各环节已经在《L04》文中开列了,其中,演变物质小于1/2光波波长的那些环节都属于微宇宙领域。

  微宇宙中的物质演变同宏观宇宙中的物体演变串连成为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永无止境的进行聚散演变循环。微物质聚合成为彗星一类“星体”,便进入了宏观物质演变之中,彗星的 最终“出路”是堕入行星或恒星。

  不停的恒星辐射和“超新星爆发”又使空间不断增加这两种基本粒子。

 这是微宇宙中粒子的来龙去脉,使粒子的数量在动态演变中保持平衡。

 

注:《L01》为文章《L01 粒子今论》,《L04》为文章《L04 物 质演变》都在www.chinesephysics.com网站的

 论文中。

 

 D45                粒子理论中的失误  (2018-1-1 05:55:32上网)

  

  物质由粒子组成,粒子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理论属于正确理论,但是,物理界在大量可靠的实验结果面前也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粒子理论:

  1. 关于基本粒子有多少种? 

  现有理论作出的回答有5种(基本粒子12种、62种、大于300种、由震动的弦变成、需要从新发现)之多,其中第五种等于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其它四种的前三种面对质子质量高度一致而“存在困难”,弦理论则需要“能量变质量”、“一维变三维”和机理的支持。因此,都不是正确理论。

  由于质子质量高度一致是反复实验得到的可靠结果,与此结果相洽的理论只能是:“质子由1种基本粒子组成”。迄今已命名的成百上千种“粒子”,其中不少是“质子分裂”得到的,因此,它们也是“1种基本粒子组成”,这样的观点同已知现象相洽。

  已知那些“质子分裂”得到的“新粒子”全都“带正电荷、不稳定”,其不同仅在于电子伏。而现在确认“不同粒子”,主要根据“电子伏不同”,如果“不同粒子”都是真正的“一粒”,电子伏不同即动能不同,意味着质量不同,当然是不同粒子。但是,“质子由1种基本粒子组成”使这些“新粒子”不能例外,电子伏不同只能是“基本粒子数量不同的群体”。

  经过长期反复分析,发现了引力子的涡旋聚合方式和不同聚合度引起力线分配的改变,于是判断,质子乃是由引力子聚合形成的最大的“微涡旋星系”,其它形形色色的成百上千种“粒子”多半是聚合规模小于质子的“微涡旋星系”。参见《L04 物质演变》。中子乃是引力子、斥力子形成的最大的“微涡旋星系”。  

  形成质子、中子,也就有了形成宇宙万物的条件, 至于迄今实验中命名的成百上千种“粒子”,它们大多是质子“分裂”的结果。因此,由质子分裂生成的“粒子”普遍地“带正电荷”——实质是引力子发出引力线——、不稳定、含有原子能。恰好说明它们都是引力子的规模小于质子的“微涡旋星系”,将它们当作“各种粒子”,当然不能圆满且欠缺机理。

  于是,基本粒子仅有引力子、斥力子两种,其他实验中命名的“粒子”乃是引力子的不同的“微涡旋星系”,宇宙中也仅有这两种粒子是真正的一粒“粒子”。

  物理理论里还有不少“理论上的粒子”,有的还相当出名,但是,它们不能在《D40  物理基础理论正误辨析 》第2节的(1)-(5)判断中通过,合理的思维是不能承认它们。

  例如“光子”,“理论”说,“正电子 + 电子 = 2枚光子”。

  此理论至少要回答:

(1)正电子确实存在吗?存在于哪里?

(2)正电荷同正电子有关联吗?

(3)为什么从负电荷能获得电子、电流,而从正电荷不能得到“正电子”、“正   电流”?

(4)现在有些仪器、实验 出现“正电子”、“正负电子”名词,有没有哪怕一例可以证明确实存在正电子?

(5)当电炉丝渐渐 升温以致开始发光(“发出光子”),试问,哪里来的“正电子”用来“产生光子”?想用“正电子 + 电子 =  2枚光子” 来支撑  “质量可变”还是用“质量可变” 来支撑“正电子 + 电子 = 2枚光子”?

  这里,不但“正电子”没有来源,而且“质量可变”恰恰受到有分量的质疑。

  可见,现在有关于“基本粒子有12种、62种、大于300种”的理论都不是正确理论,而“基本粒子为引力子与斥力子两种” 的理论比较圆满。

 2.  关于基本粒子的性质  

     本来,“不能变、不能分”属于基本粒子原来的定义,后来, 几乎凡是“粒子”都能变(误会+误会!)让此问题答案模糊化,其实 “基本粒子能变”并没有真实根据,也没有“变”的机理,

,应当相信的是:基本粒子不能变。穷举基本粒子的性质有:

   (1a)数量不能变

   (2a)为“单身”——真正一粒——粒子

   (3a)俱有质量且质量不能变

   (4a)有体积,形态、尺度 ,不能改变

   (5a)发出力线:引力子发出引力线;斥力子(电子)发出斥力线  

   (6a)比重(密度)最大

   (7a)能共同聚合成所有已知“粒子”和原子、分子、物质直至恒星,且存在聚合机理

   (8a)能发生已知所有物质演变

   (9a)是一切物理现象的发端

     这些条件可能还有补充余地,但其“必要”是确定的,任何“粒子”如果不符合以上哪一条,就不会是基本粒子。

  如,三年前科学家称99.999%可能性确信发现“上帝粒子”。说:“没有质量”(?)的“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了一下就“获得了”惯性、质量!这里需要“希格斯玻色子”具有赋予别的粒子惯性、赋予质量的神奇“性质” (跟(1a)--(9a)不搭边),属于“科幻”。

    把住基本粒子性质之关,才能防止基本粒子“种类”进水膨胀。

3. “粒子”认识与命名之误 

  顾名思义,粒子必须是真正一粒,而现在认识“不同粒子”的方法是根据”是“电子伏”,没有意识到“粒子”可能不是“一粒”而是复数。  陈理士物理发现了从二枚引力子聚合成为“微涡旋双星”直至最大的“微涡旋星系”——质子——的机理,那些由冲击质子得到的成百上千“种”“粒子”,其实都是引力子不同规模的比质子小的“微涡旋星系”。 将这些不同电子伏的“粒子”视为粒子(单身)是不正确的。它们乃是引力子的不同聚合数量的“微涡旋星系”。

  另一种真正的粒子是发出斥力线的基本粒子:斥力子。人们一直称它为电子, 用“正、负”形容它,其实,它最重要的物理性质在于:“发出斥力线”。 宇宙间真正是一粒的名副其实的粒子只有这两种粒子,这一认识扫清了形形色色“粒子”——其实都不是真正一粒 。

 3.1  正电子:上面说过,并没有此粒子,尽管它已经“出名”,但是却不能面对质疑。  

 3.2  光子:上面也说过,并没有此粒子,尽管它也已经“出名”,同样面对不了以上质疑。

 3.3  胶子,无质量粒子:  由2.中的(5a)和牛顿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第三定律,从引力子聚合成为“微涡旋双星” 到“夸克”、“介子”直至最大的“微涡旋星系”质子,它们之所以“团结”都是由于引力子发出引力线,引力线相互作用形成引力(“强作用力”)的结果,而且“微涡旋星系”依然对外发出引力线——人们的 认识是:“带正电荷”——。此情况可以推广到空间星系,始终没有“传力粒子”存在的需要。因此,“胶子”乃是在人们没有认识到引力如何产生 的情况下发生的误会,此误会因为当时解释不了“团结”现象而进入理论,至今“胶子”已相当出名,因此,“粒子可以没有质量”也俨然理直气壮。

  以上叙述可见,“胶子”由于违反2.中的(3a) , 同有些理论提出“没有质量粒子”一样,都是莫须有的“粒子”。

 3.4 镜像粒子: 宇宙间既有不对称事物也有对称事物,既有按概率大致对称事物也有绝对对称事物,这都取决于机理。有的物理理论没有觉察到这一点,以为对称在宇宙间普遍存在,于是相信存在“镜像粒子”(“正电子”“反质子”等)“反物质”“反宇宙”而不加分析论证。

   既然迄今不能发现“镜像粒子”存在的机理,也不能证明真正存在此粒子,严格认真的物理理论怎么能轻信存在此“粒子”呢?

3.5   无限可分粒子:这是混淆了数学“无限可分”与物理“无限可分”的结果。有人为了增加此“粒子”可以存在的说服力,还将其冠以名人的名字。

  “混淆”属于诡辩范筹,可以将“飞矢”辩成“不动”。任何尺度的粒子或物体,“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从数学角度是正确的,即无限可分。从物理角度,基本粒子不可分的原因是:理论上没有比它小、强度比它高的分割工具。

  物理领域不正确引用数学概念有可能形成“飞矢不动”之类诡辩。

  从物理学角度,“无限可分粒子”不存在!

  迄今粒子领域还有一些查无实据的“粒子”,(1a)--(9a)可以鉴别它们是不是基本粒子或真正的一粒粒子。

4 “粒子可变”之误 

  实验中认为   “粒子可变”是“质量可变”的延伸,以上叙述过,“不同粒子”其实是相同粒子组成的数量不同的小群体,说成“不同粒子”,乃是误会,是没有领悟到基本粒子——引力子——如何在引力作用下聚合成为“微涡旋星系”的机理。人们曾经认为质子、中子是基本粒子,以后放弃了此观点,放弃是正确的,但是在发现质子可以“裂变”后,却同意了基本粒子也可以“变”,这也许同“质量可变”理论的出笼有关,“质量可变”使那些莫名其妙的“变”有了依靠,回避机理,从而“名正言顺”。 

  在粒子领域内,并没有任何真正的粒子可以变,那些已记录在案的粒子之“变”,多半乃是引力子的“微涡旋星系”改变了成员数量,有一些“变”——如:“正电子+负电子变光子”、夸克“变成”另一夸克、振动的弦“变”基本粒子等等,其实都属于子虚乌有,没有一例可以真实成立。

  在《L59相对论为何百年费解》中曾经提出,“质量可变”以及那个“质量变能量”的方程不仅缺乏机理而且难以成立,因此,“粒子可变”的最重要依据不牢。

5 .小结 

  绝大多数“粒子”乃是引力子的“微涡旋星系”,不少“粒子”仅仅出于理论,没有领悟到这一点,因此,至今不能形成可信的基本粒子理论,当今粒子理论亟需改进,亟需以物理规律为准,分辨正误,去芜存菁,改变现在这种各说其是大大落后于实验科学的状态。 

   

 

D46            鉴别物理理论的四大规则    

将物理理论的全体称之为“物理空间”是以往的事,而这个“空间”里存在许多“存在困难或问题”的理论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至今物理界似乎对此不以为意,于是,不同说法都成为“理论”,各说其是。

最著名的这种情况也许是光的波动论与微粒论分庭抗礼;以后《二相说》(其实它自己就自身难保)似乎解决了此问题;当下若提问“基本粒子”有多少种?马上能够得到“12种”、62种”、“>300种”、“弦”、“超弦”、“需要重新认定”等许多不同回答,正确答案只有一种,因此,它们中最多只有一种站得住脚,但是,迄今没有理论对此加以辨别,它们都共存于粒子理论中!

   某一物理理论是正确的吗?这就需要加以鉴别。鉴别自然需要规则,而现在不但不强调

这些规则,而且对于违规予以宽容,因此,才出现了上述六家理论争鸣莫衷一是的情况。

于是,正确理论与错误理论混杂就难以避免。

   如果一种现象现在不能解释,是接受“存在困难或问题”的理论还是加以存疑?数学界坚持后者,于是,数学理论中罕见“存在困难或问题”的理论。

 (1)不违背物理规律

(2)有清晰的改变机理

(3)不存在困难或问题

(4)经得住反复验证

上述规则是通过分析提出来的,理论上,有增补余地。但是,其正确性应当没有问题,就是说,凡是不符合上述四条规则中的即使任何一条,就可判定为不正确理论。

上述也是一种理论,但它们显然没有违反以上四条规则中的任何一条,能够通过正确性鉴别。

 

 

D 47                    天梯的可行性成问题   

 

近几年来,不时有关于“天梯”创意的文章,大意是,在空间站上设置一个绞盘,可以将地球上的物体提升至空间。相对于现在用火箭发射将物体送入空间,能够节约能量,非常方便,前景似乎诱人。

所有文章作者都没有从基础理论方面加以分析,此方法是可行的吗?真的有价值吗?最近有报道说用以提升的高强度绳子已接近制成。

在此假设,作为提升物质的空间站已经有了,上面还安装了一台提升机。因为目前技术确实可以做到这些。

这个空间站停留在空间,相对于我们静止。

现在开始“提升”作业,将一个重量为w的物体挂在从“提升机”垂下的绳子上,开动“提升机”,重物确实可以开始上升。

问题是,空间站不是永动机,w上升H高度需要作功w × H,此功只能由空间站提供,结果是,w上升H高度的同时,空间站下降H ×w/w2高度。w2是 空间站的重量。

就是说,任何场合绕不过能量不灭定律。

空间站的高度一旦改变,它的力平衡情况便随之改变,“提升机”要离开原来位置发生运动,被提升的物体也就不能垂直上升,“提升”作业是否还能顺利进行?

有一个措施可以抵消“提升机”的能量消耗,使它依然停在原点不动。那就是:预先备一个火箭,为空间站即时精确补充能量。这样“提升”作业自然可以继续。

可以看出,“预先备一个火箭”同样要从地面发射,整体上说,“提升”作业理论上并没有节约能量,因为,要从地面发射上去的火箭储存的能量不能小于使空间站保持位置不变需要的能量,因此,“天梯”作业表面上简单,粗看似乎节能,其实节不下任何一点能量,方法并不切实可行。2018.11.20上网

 

 

D 48                    隐宇宙是虚  

 

  “隐宇宙”的存在似乎不成问题,因为不少文章中出现此名词,如“在五维空间中我们的宇宙同隐宇宙相撞产生了现在的宇宙”的叙述就在有关文章里见到。

   什么是隐宇宙?隐宇宙中的“暗物质”(隐物质)是什么?如果“暗物质”不踏实,隐宇宙拿什么去“相撞”。

   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和能量并不少见,但物理学并不认为那是暗物质,暗能量,如:尺度小于0.1μ的任何物体都是不能直接看到的,从基本粒子、空间电场中的电子——斥力子——到尺度小于0.1μ的大量宇宙尘它们既客观存在,又不能见到,但是,都可以用物理方法发现他们的存在。

 能量,归根结底是物质运动的动能,因此,也可以用物理方法发现它们的存在。

    持“隐宇宙”理论的学者对“隐宇宙”“暗物质”“暗能量”需要对它们做出明确定义, 回答:

(1)它们是客观存在吗?

(2)它们是物质吗?

  对于问题(1)(2) 如果:

肯定(1),必须同时肯定(2)

否定(1)必须同时否定(2),由于虚无 = 不存在 = 真空,否定 了(2),“暗物质”“暗能量”还能影响实物宇宙众星的运行吗?还能发生“相撞”吗?

   事出有因,“暗物质”“暗能量”理论的出现源于远星光谱谱线红移现象,多普勒1847年发现地球上运动物体光谱谱线相对于静止物体的谱线有所移动,当时并没有领悟谱线移动的光学原因,只是可以肯定谱线移动是由于相对运动,以后发现远星光谱谱线普遍红移,有些学者将此“原理”移用于空间,认为远星光谱红移是它们均以极高速度离开我们,如果这一移用没有问题 ,“宇宙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就有了依据。

   对前人理论成果需要合理继承,慎重开拓。

   这里要说,大爆炸理论并不可信:

   一是,多普勒现象的物理机理需要搞清,地球表面的空间电场主要存在于大气中,如果测量时大气稳定,可以假定此时当地空间电场是均匀的、静止的,谱线的移动定性地和定量地反映了物体的运动。

   但是,空间的电场和地球表面电场有重要不同,天体运动中空间电场相对于我们并不静止,恒星的辐射也使空间电场不能时时、处处均匀。因此,在地球上可以用于测量速度的多普勒原理不能直接搬到空间使用。前提是,先要了解此时空间电场情况。

   其二是,后来,在空间也发现了一些谱线蓝移的远星,如果多普勒原理真的适用,这些远星就是以极高速度朝向我们!相当于“宇宙大塌缩”,这同宇宙大爆炸理论恰恰相反。

   红移的同时存在蓝移说明,远星光谱谱线的移动不能表示它们在高速运动,远星的光波在到达地球之前,在空间行走了若干年,经过了既有运动又密度不均匀的空间电场,光谱发生移动难以避免,人们对其套用地球表面的“多普勒原理”当然不可。

   所以,从光谱红移为依据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只考虑红移不考虑蓝移,不是准确无误的理论,不可置信。

  “隐宇宙”“暗物质”“暗能量”是为了解释“众多远星为什么高速离去”而提出来的,发现蓝移远星使“宇宙大爆炸”理论不能成立!

   既然“宇宙大爆炸”不扎实,“暗物质”“暗能量”就没有提出的需要,“隐宇宙”“暗物质”“暗能量”也就等于虚无 = 不存在 = 真空。

   所以,隐宇宙是虚,不能拿它当实事,但是,发挥想象,参与科幻,到也是益智之举。

2018.12.11 7:发新浪微博 2018.1.13 6:尾部适当改   2019.4.11发陈理士网站

 

 

D49                  恒星的速度  

 

最近,有文章提到“在四架8.2米口径的望远镜的注视下,恒星so-2的运动数据被精确地捕捉到了。这颗有16个太阳重的恒星以7650公里每秒的速度从距离黑洞最近的点呼啸而过……”

   这段文章存在以下疑问:

1.“7650公里每秒的速度”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2.“距离黑洞最近的点”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这里对于问题1.又细分为:

 1a. 多普勒法能不能用于测量远星速度?

 1b. 对远星速度可以作出怎样的估计?

 对于问题2.也进一步问:

“黑洞”理论上可以存在吗?

  迄今“黑洞”在有关文章中常常出现,有大量描述,甚至连它的“熵”都有人提出了复杂计算方程,但是,黑洞至今还只存在于某些一家之词的“理论”中,网上已有《L41婴儿黑洞》等文加以讨论,认为黑洞不可能存在。那些至今依然做黑洞文章的作者,首先需要回答:“黑洞究竟是什么?”“黑洞的那些奇特性质是怎么来的?”“质量真的可以变吗?有可靠依据吗?”“质量同能量有无区别?有何区别?”“黑洞如何吞食星体、吞食光?”如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甚至连其中一个问题也不能据理回答,还能继续相信黑洞会存在吗?

本文认为黑洞理论破绽太多,不应过于重视,因此,仅讨论恒星的速度。

 根据望远镜中“红移”估计远星速度并不靠谱,因为远星星光在空间传播了若干光年,途中经过了很长很长的距离,在许多恒星矩阵中穿过,空间电场不能非常均匀,波速发生改变不可避免,这应当是远星光谱不同于地球上物质光谱的原因,不能套用“多普勒效应”,因此,如果上面所说7650公里每秒的速度是由“红移”推算的,不可置信,否则“蓝移”远星速度如何推算?

根据普通测量,空间恒星的速度,在8至32千米/ 秒。从形成机理看,空间物体越大其运动速度越低。其理何在?

“超新星爆发”和恒星辐射使空间不断产生高速基本粒子:引力子与斥力子(电子),它们是原子、质子、中子解体后飞向空间的,它们的速度就是原来在原子、质子、中子内高速回旋时的切线速度, 约为光速。

斥力子(电子)发出斥力线,在飞行中同空间电场中的电子形成斥力,受到阻尼,最后速度消失成为空间电场中的电子。

引力子发出引力线,对于它只会产生引力,于是,它的速度不会减小,乃是“永恒量子”,——就是宇宙射线粒子。

引力子在高速飞行中如果遇到另一枚引力子正面飞来而距离很小,以至形成的引力足以拴住它俩,结果如何? 它们聚合形成“双星”——“微涡旋双星”,原来的线速度转变为回旋速度,于是,动量M V转变了方式,“储存”于“双星”中,不再对外显示,这便是原子能。由两个磁极的力线分布图可以推知,“双星”各有1/2 引力线相互作用(称为作用力线),其余各有1/2 引力线(称为剩余力线)依然伸向空间,剩余引力线使“微涡旋双星”能够拴住新成员,渐渐聚合成为“微窝旋星系”。

   将两个磁极的力线分布图开拓到3,4,,,n个磁极磁极的力线分布图可以获知,(参见短文 D16 力的“聚合效应”和“H”法)对于每个引力子,作用力线的比例随成员数量增加而增加,剩余力线的比例则相反。到了一个临界值,剩余力线已经不能再增加新的聚合成员!结果就是,“微涡旋星系”的“规模”稳定下来,这便是质子“规模”。基于上述,质子的“大小”是剩余引力线达到一定密度的结果,其质量大小当然比较划一,它依然发出少量引力线。迄今静电学称呼发出引力线的物体为“带正电荷”,对质子也如此定义,从物理真实看,质子发出引力线。

这里关心的是质子的“速度”,从“双星”开始,它在空间的速度就很小了。

 两个方向相反的高速引力子聚合成“双星”,动能全部成为内部回旋能,“双星”在空间

初看应当静止。

可是,空间引力子来自不同恒星和“超新星爆发”,这些不同的星体在空间有一个相对速度,即宇宙速度,此速度自然影响从它们那里飞出的引力子,从而使质子在空间有一个很小的速度——原速度,基于概率原理,此速度最小为0,最大为宇宙速度。

于是,在空间聚合形成的任何规模物质,既不会静止,也不会超过宇宙速度。

恒星的物质来源渠道有二:

1. 大行星体积增大到临界值内部发生核反应转变为恒星;

2. 此后,被它“引来的”空间陨物,

这样,恒星的速度就接近于大行星的速度。

大行星的速度是怎么来的?

“超新星爆发”之后,原来那颗恒星的全部物质裂解成为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基本粒子高速离去不再返回;原子、分子成为一团光(高温气态),渐渐冷却凝聚为若干较小“光球”——新生行星体系,在相互吸引之下,它们自然要向共同的质量中心运动,形成一个不停回旋的行星体系。

随着时间推移,温度下降,“光球”不再可见。可以看出,这些回旋的小行星具有的速度是由引力形成的“自由落体”速度,也是小行星要离开这个体系的速度即宇宙速度。

  若干亿年后,其中一颗较大的行星,由于吸引较多陨物而渐渐鹤立鸡群,远远大于它的兄弟,以至心部原子被压力挤垮,质子、中子被挤并,在一起的基本粒子数量超过一枚质子中子力平衡的阈值,此时,作用力线密度小于形成“微涡旋星系”的阈值,基本粒子立即高速分散而去!即发生核反应。

此后,如果陨物数量超过核反应离去的物质数量,核反应便继续发生,这颗大行星慢慢从内部热起来,它的外部也渐渐红热,这就是行星转变成为恒星的过程。

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从行星到恒星,它在空间的速度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可以大体上估计:恒星的速度约为行星的速度,即宇宙速度。或,< 100km/sec 。

 

 

D50           议“第一张黑洞”照片   


4月10日,据报道,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测量,经过复杂处理,得到了可贵的图像。

这张图片,被称为:“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 ”。

图片本身当然没有问题,来得十分不易,清晰度也不错,是一项重大成果。但是,这是不是“黑洞”?却需要斟酌,因为这里存在问题:

 学术界对于“黑洞”的存在至今处于两可之间,这次处理出的图像就真正是“黑洞”吗?根据什么说这就是黑洞呢?

讨论“黑洞”,不能回避的主题是:“黑洞”是如何产生的?

通常认为“超新星爆发后期,‘引力垮塌’,成为黑洞”。

这就是说“黑洞”产生的物理原因是引力,对吗?文章《谈万有引力 》(2019.3月13日 09:39上网) 专门讨论了“万有引力的作用”以及“ 万有引力的能耐”

从“力线相互作用形成力”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分析,空间并没有产生比普通原子分子“密度大得多”物质的引力。认为可能存在黑洞的学者,首先要寻找在空间产生“高密度物质”的机理,而不能用“引力垮塌”之类代替,需要具体分析什么样的引力?如何垮塌?因为引力并没有这么大的能力!

“黑洞吞噬光”是什么样的物理真相?“吞噬光”是什么样的物理过程?空间电场充满了全部空间,光是空间电场传递的电波,对它如何“吞噬”?现在连产生“黑洞”的机理都不清晰,就相信一张中间亮度相对较暗的图像是黑洞,是否理由不足?那些“空间有大量黑洞”,“现在估计银河系里面有几亿个、几十亿个甚至更多的黑洞”以及“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都不能使黑洞理论增加可信程度,因为,需要机理才能立足。

  因此,指认这张图片是黑洞只是将一个并不了解它是何物需要加以探讨的图象主观地判断为“黑洞”,并用黑洞“首次现形”, 把人们对于图片的猜想,上升为“黑洞”存在的证据!

     对于猜测,即使是知名学者,也有可能猜的不对,这里举出《相对论》和洛伦兹等猜得不准确的几例:

1. 高速运动物体其运动方向长度发生改变

2. 高速运动物体其质量按洛伦兹方程发生改变

3. 空间光线路径由于引力发生弯曲

4. 引力使远星光谱发生红移

例子1、2是洛伦兹和《相对论》为了解释1881年迈克尔逊那次著名的光干涉实验提出来的,例子3、4是《相对论》对当时物理难题的解答。

已另有专门文章讨论了以上4例的物理真相,对以上4例原因的猜测只能是猜测而已。

     现在,相信黑洞的学者应当设法锁定哪怕一个黑洞,设法测量其质量,以证明它确实是物质,确实客观存在。

    所以,上述“首次现形”不能说真是“黑洞”。

如果不是“黑洞”,这图像显示的是什么?

可能性较大的那是一个“超新星爆发”过程中的图像。

恒星是宇宙中物质聚合演变循环中质量集中得最多的天体,恒星增大,心部核反应区域随之增大,到一定程度核反应使整个星体膨胀成为高温气态,这便是“超新星爆发”,基本粒子离开原子、分子飞向空间,剩余的原子、分子成为一团光球,此后呢?

气态光球凝聚成为一批高温液态小球体,引力使它们相互回旋成为一个新生的行星星系,至于行星发展成为恒星的机理,已经在《L46天体》等文章里叙述过了。于是,根据陈理士物理的观点,空间出现此类高温气团的情况会时有发生,

图像显示的是超新星爆发后的某一时刻的图像。在没有探明其物理真相之前,最好不要轻易的给它取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名字,更不要没有根据的赋于它许多令人瞠目的物理性质。它不可能是“黑洞”,因为“黑洞”只是想象的产物,既有悖与物理基本原理,也没有产生的机理。

 2019.4.17上陈理士网

 

 

D51                    议以太是否真的存在?

历史上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曾经长期分庭抗礼,以后提出光具有“二象性”,说光既有波动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照理对此应当讲出机理或加以证明,但至今没有。

其实,当时是波动说推出的“以太”,波动说的支持者相信空间传播光波必定有媒质,名之为“以太”,并没有具体考虑“以太”究竟是什么。

那时,“光”,仅是可见光,渐渐的,电磁波、阴极射线、紫外、红外、X光等都成了“光”家庭的成员。“二象性”理论想调和波、粒理论,说“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同时又具有微粒特性”,此话说来容易而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具有波动特性同时又具有微粒特性”的物理事物,在现在的“光”中,其实已经包含了波粒两类不同物理事物,人们故意回避事实,硬说“波、粒”这两类物理事物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

可以看出,阴极射线、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线等是地地道道的粒子射线,而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不同频率的电波都是由空间电场——媒质——传播的电波。

不妨借鉴哲学——辩证唯物论——的研究方法:承认客观存在、尊重客观存在。 “以太”只是针对电波而言,不涉及射线。

于是,当提问“电波(包括可见光)由什么传播”问题时,回答是:空间电场。如再问:“空间电场是什么”?答:空间电场是电子在空间分布形成的矩阵。

进一步问“空间电场的电子自何而来”,回答是:“来自恒星的辐射”和“超新星爆发” 。

言归正传,“以太是否真的存在”本来不是大问题,因为没有尊重事实,人为地将“波、粒”两种不同事物合并为一种“光”,回答“光的媒质”就困难了。

圆满的说法是:电波的传播媒(介)质是电子,是分布在空间形成空间电场的电子。

这就是“以太”的真相。(2019.10.9上网)

 

 

D52                                    物理学为何“难学”?

 

网上看到有中学生反映物理学难学,物理学并没有许多难以记忆的内容,为什么会觉得“难学”?原因应当在于物理学而不在学生。目前,有的物理理论存在困难或问题,有的没有讲出机理,老师只能是照本宣科,不能形成系统知识。

例如,物质不灭、能量不灭乃是物理学最基础的两项规律,现在居然物质和能量都可以“变”!像“宇宙大爆炸之前,现在宇宙的全部物质都压缩在一个理论的点里”之类“理论”现在已成了主流理论,以致,“什么是物质?”也成了问题!

方程E = MC2居然将E和MC2 用等号 = 连接起来而物理界非但不予质疑还引以为理论根据!质子内部是高速回旋的基本粒子(引力子),切线速度为v,动能为1/2mv2,  E = MC2意味着V=√2C, 诚然,原子能数值很大,但是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它恰好等于MC2,这是需要经过专门实验才能得到的数值。

又如,物质基本单元是粒子,这是正确的认知,掺和在其中的却有许多泡沫 : 粒子理论中出现了“希格斯场赋予粒子质量”的理论,意思是粒子本来没有质量,有一种神奇的粒子可以赋予其它粒子质量!此类凭空设想已经成为粒子理论中的显赫成分;“上帝粒子”轰动了物理学界,宇宙中真的有这样离奇的粒子吗?“赋予其它粒子质量”的机理或因果关系是什么?须知,任何物理改变都有机理,毫无例外。

上述举例说明了当今有些物理理论离开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自然不免存在“困难”与“问题”。

再如,当今理论认为“力有4种”(万有引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这一理论离开了力的产生原理和按大小(量别)而不是按性质(质别)区分力的品种。

力产生于力线相互作用,力线来源于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有引力子、斥力子两种,它们分别发出引力线和斥力线,因此,力只有引力与斥力两种。至于力的大小,乃是作用力线的数量不同而已!

爱因斯坦几十年没有在万有引力和电磁力之间找到关联的原因是基础理论不圆满,因为他过于侧重构建数学方程而没有从机理角度研究“力如何产生”“力的大小”的实质。

在力学方面,认为牛顿力学已过时或仅实用于万有引力的观点比较常见,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味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几乎相当时髦,在此情况下,力的理论难免气势热烈、名堂众多却离开了真实。

在电学领域,仅“正电、负电”“正电子、负电子”就使理论很被动,其实,“摩擦生电”只是在局部引起了原子外围电子数量暂时偏多、偏少现象,电子偏多部位斥力线密度增加;电子偏少部位引力线密度增加;如此而已!而“理论”则认为那是“正电”“负电”,

明明只有电子1位演员,“正电”“负电”理论则创造了一个“正电子”,至今还颇有名气。

在光学理论中泡沫也不少,总之,这些情况使物理学讲不清物质演变机理,基础“理论”不能圆满,不但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和难学,即使是老师、学者,面临有关内容时也会“说不明白”。若提问:“最基础的物质是什么?”可以回答:“基本粒子”,但是,如果进一步问:“基本粒子有哪些?”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因此,反映物理学“难学”是自然的,物理学基础理论有待改进与完善是问题的答案。(2020.8.26上网)



D54                                                          宇宙自何而来?


“ 宇宙自何而来”乃是一道科学难题。如果离开科学, 此问题答案好像并不困难,例如“盘古氏开天辟地”、“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世界”、“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等等。在科学范围内,回答此问题需要经得起质疑,例如,有人说,宇宙众星来自一团高温气团的冷却,若进一步问“高温气团自何而来”就未免语塞。

根据经验,一切事物必有来龙去脉,自然觉得宇宙也应当有其来路。面对宇宙,人们感觉渺小和短暂。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自何而来自然难免加以追问,也意图找到答案,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

物质的多样性使问题的回答复杂化。

所好,陈理士物理论证了基本粒子仅有两种:引力子与斥力子(电子),这两种粒子即可聚合成为质子、中子。质子、中子可以生成各种元素,所以,宇宙中大大小小的物体,离不开各种元素,从而离不开基本粒子。于是,“ 宇宙自何而来”可以简化为问题:“基本粒子自何而来”。

陈理士物理论证了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质量不能变、不能灭、不能变成能量;能量的代表是动量MV (M是质量,V是运动速度)。即能量不能离开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宇宙间的物质不是“变”得来的!

至此,“难题”显示了一个简单而浅显的答案:两种基本粒子不是由变化生成而是自然存在于宇宙之中的。

这是客观存在,是永远存在,对此,我们只能理解和承认。

既然客观存在,就不是“自何而来”。

对于宇宙,基本粒子永存对应于宇宙无所谓寿命,用数学语言:宇宙寿命为无穷大!

陈理士物理还论证了“宇宙大爆炸”不可能存在,宇宙中由物质演变导致的最大“爆炸”是恒星的“超新星爆发”,力线相互作用形成的力不可能跨星际空间引起物质核反应!即,没有发生“宇宙大爆炸”的机理。

不存在“宇宙何时诞生”“宇宙何时毁灭”“宇宙寿命多长”的问题。宇宙中的全部物质既客观存在又永远存在是认识宇宙时需要铭记的规则。

可见,“宇宙自何而来”不是寻常的问题,不能以寻常方式回答。

这乃是一道不能提出的问题,因为它已经涉及物理基础理论的底部,客观存在没有理由,没有来龙去脉,只能用实事求是态度予以承认。如果勉强回答,答案则是:“宇宙自来处来!”虽非王顾左右而言他,却为答非所问式的“禅语”。    (2020.8.26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