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61 宇宙问题和初答汇集

2020-1-1

1. 宇宙自何而来?

答:许多研究宇宙的人相信“宇宙来自一次大爆炸”。

尽管此理论流行甚广,但是,此理论的基础是“能量、质量可以变,可以互变”,

陈理士网站在《L33a相对论的改进》《L54“质量可变”——物理学的第一次重大失误》等文中辩明了质量、能量可变是错误的,现在已经举不出任何一个实例能说明质量真的能变,“可变”实是误会。

经典物理学的“质量、能量守恒”定理并没有真正遇到例外。既然不能从理论和实际上否定“两个守恒”,物理理论就必须尊重这一物理基本原理。

其实,“宇宙从何而来”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宇宙的全部物质其质量和能量一直客观存在、永远存在,不会增减,不会变。

对此,正确态度是承认这一客观存在。

至于物质的形态,则千变万化,其机理,正是物理学研究的课题。

用客观态度看待自然界,本题的答案是:“宇宙”并不是“自何而来的”,也不是如何“诞生”的。宇宙是空间永远客观存在的大量不断演变的物质的总和。

本命题是一个不会存在的命题!若要勉强它成为命题,就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命题。

用似是而非、“深奥莫测”的方式回答,则是:“宇宙自来处来、向去处去!”。

2.  宇宙的大体情况如何?

答: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有一团数量极大的恒星星系不停运行着,它们单独或呈涡旋星系状态绕 “宇宙质量中心”作惯性运动。  

   每个恒星中心的核反应向外辐射出两种基本粒子——引力子、斥力子——,它们也在前进中获得陨物,使质量慢慢增加,质量增加引起中心的核反应区域慢慢加大,最终产生“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后该空间“剩余高温气化物质”凝聚为“若干光亮球体”,形成新的绕“光亮球体”公共质量中心绕行的行星系统。

“超新星爆发”时原来的行星如果距离很近有可能“参与气化膨胀”,较远的行星则“惯性入”其它星系空间。

 在这转移中心的过程中,有极小可能同空间其它行星碰撞,产生“狗骨头行星”或“石质碎片”。

于是,宇宙空间普遍存在两种基本粒子形成的空间电场和宇宙射线,在恒星附近还有很强电子辐射场。

3.  “宇宙由哪些“基本物质”组成的”?

答:宇宙分为物质和空间(真空)两部分,中子、质子由两种基本粒子——引力子、斥力子——聚合形成,中子、质子和电子(斥力子)聚合生成原子、分子,原子、分子聚合微观物质直至宏观物质。两种基本粒子同迄今已经命名的许许多多不同名称“粒子”以及微观、宏观物质有有机联系。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宇宙由物质——基本粒子、及其聚合物——和空间组成。

 

4. 宇宙的规模有多大?

  宇宙的规模比物理界迄今认为的145亿光年要大,理由是:比145亿光年远的恒星,其光波到达地球时太弱,即使在大型望远镜中也不能发现,因此,应当相信,比145亿光年远处还存在很多星体。问题的答案是, 宇宙规模(半径)大于145亿光年。

附带,比145亿光年更远的星体能够发现吗?若有两台相距一定距离的引力仪器同时收到同一空间位置的引力波,由三角方程可以计算出发出引力波星体的距离。此法可以通过测量发现比145亿光年远的超新星爆发以确定那里曾经存在一个恒星。

夜空的星星密度均匀,此现象是否暗示,我们的太阳系,位于宇宙中心?没有理由如此假定,只是,我们四周任何方位都 〉145亿光年而已,至于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即使用黄金分割作出估计,宇宙的规模也应该 〉235亿光年。不妨相信,今后,“宇宙规模”会随着新测量方法的出现而大幅度加大。

 

5. 宇宙中有多少种不同星体?

答: 宇宙的“单元”是恒星星系,在一个大约100光年的空间中,恒星和星系内的行星不停运动与演变:

恒星星系中存在的星体种类,可以代表宇宙中星体种类。

恒星星系的演变具有近乎循环的性质(参见陈理士网文《L04a 物质演变》):恒星在本星系范围内是老大,且心部存在核反应区域,高温发光。其主要“变化”是,一方面吸引空间陨物增加质量,另一方面是中心的核反应使部分基本粒子离开而减小质量。两者平衡的结果是“收支相抵略有赢余”,这使恒星趋于慢慢增大且最终趋于“超新星爆发” 。

其次是行星,当“超新星爆发”形成高温光球时, 随着辐射散热,气态高温光球逐渐成为一些小的高温液态光球,在相互引力作用下,小光球被引力引向它们的质量中心,形成一个小光球(行星)回转星系。表面温度进一步下降,

它们表面不复发光,那便成为一个普通行星星系。

 在恒星星系之间引力线非常微弱的空间还能聚合生成“灰尘”等级的微小物质形成的彗星。

恒星、行星、彗星是恒星星系的演变中正常出现的星体。

 

6. 宇宙中星体演变的规律是什么?

答:宇宙中星体演变的动力是引力。为什么斥力不能影响宇宙演变?其实斥力也有它的作用,斥力子(电子)之间相互推拒,不能形成“万有斥力”或强大斥力,它同引力子之间形成引力,因此,在宏观物质自然演变中似乎看不到它起的作用而在形成原子,分子中非它不可。此外,斥力也使空间电场充满整个宇宙空间,电波方得以传播,众星方才可见。

宇宙中星体演变的规律是空间基本粒子聚合为质子、中子、原子、分子,规模由小慢慢到大,由微观物质到宏观物质;由行星到恒星;再由大变小:恒星大到一定程度发生“超新星爆发”,物质分散。如此不断“聚散循环”。

此“循环”中有部分基本粒子在恒星核反应和“超新星爆发”时离开了“当地”,它们形成了空间宇宙射线和X、β、γ射线 以及空间电场中的电子,这是这个恒星星系域内的质量支出。

空间每一个恒星都会有这一份支出,但是,也有收入:域外进来的宇宙射线和X、β、γ射线)。因此,对每一个恒星区域大体上是“收支相抵”,物质总量基本不变,而对于整个宇宙,物质总量和能量永远不会有丝毫改变。

 

1. 宇宙中有中子星吗?

答:有些文章过高估计了万有引力的“能耐”,又设想中子、质子等“粒子” 在空间静止, 因此相信万有引力可以让这个宇宙所有物质“缩聚”为“一个理论的点”,相信星球可以被引力收缩为中子星。其实,万有引力只能让一定速度的星体相互环绕回旋。在微观领域,引力线密度要高得多,引力可以使近距离高速宇宙射线粒子相互环绕回旋,最终达到质子规模(形成质子)。

质子、中子形成时不会静止,因为,参加聚合的基本粒子的速度代数和不能恰好“为零”,聚合生成的质子、中子的线速度恰好等于这个代数和,因此空间新聚合的质子、中子不会静止,不会静止就不能相互吸靠在一起成为中子星!中子之间的引力比质子之间的引力小得多,连原子都不能形成,更不用谈“星”。

答案是,空间没有产生中子星的机理,因此,宇宙中不会有中子星。

至于“1931“发现中子星,1932朗道提出存在中子星,1934巴德....预言超新星爆发会产生中子星,1967英剑桥博士生贝尔(Bell J)和导师休伊什发现射电脉冲星,现公认,就是快速自旋的中子星。半径只有10km,质量上限为3×太阳 ............。”都煊赫一时,没有落实“中子星”到底在哪里,如何运行?对周围有何影响?故难以置信。

  

8. 宇宙中有黑洞吗?

答:现在许多文章讨论“黑洞”,而各文对“黑洞”的生成原因、大小、性质则各说其是。

(1)早先有人提出,黑洞是“超新星爆发”后,原有空间成为黑洞,此黑洞同真空似乎无区别说它不能传递光波因此看不到。

(2)有理论说:“原来任何物质都有把时间空间拉返身边的本领,质量越大拉劲越大,如果质量大到难以计算,时间、空间非倒霉不可,给拉到一起成两头可以封闭的环,这个难以计算的质量就是黑洞 ”。

此理论赋予黑洞以巨大质量,没有提出依据;并提出质量可以“拉变”时间、空间,同样没有机理和依据。

(3)1935爱因斯坦和纳赞· 罗森“揭开了黑洞的秘密“:黑洞是对称的,它扯出的时空断裂点与另一个黑洞的断裂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形似咽喉的隧道,迎着这道桥可以从这个黑洞跑到那个黑洞,除了洞口可以看到另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1957年约翰惠勒正式给其起名:虫洞”。

此理论“揭开了黑洞的秘密”,纯属想象,没有演变机理,没有提出理论或实际依据。

(4)黑洞理论1916施瓦茨.柴尔德提出,把宇宙看做一张颇具弹性的塑胶纸,当一个很重的球落在它上面压得它凹下去的同时,也把周围的时空扯过来形成凹坑,这个凹坑便是时空断裂点,在这个点上相距几十甚至几百光年的两处地方被拉到一起,您若有本事站到黑洞边缘,只需一抬腿即可迈进另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星系............。

此理论也纯属想象,没有演变机理,没有依据。

(5)黑洞是死亡恒星引力崩溃的产物,更准确地说是个无底的时空深渊,它能吞掉任何质量的物质,被黑洞吞进去的物质逐渐被压缩进一个叫做“奇点”的极小中心区域内。“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

此理论同样很有创造性,也同样没有理论依据或实测依据。

 

(6)银河系中心区域超级黑洞,它的死亡年龄:一万亿亿年(这是对一个超级黑洞寿命的实际估计),质量:太阳的250万倍。 巨型黑洞是太阳的几百万至几十亿倍。

此理论凭空给出了一组数字,不知从何而来,难以相信。

(7)超新星是由比太阳大9-10倍的恒星突然爆裂形成的...........而萎缩的核心部分就成了恒星质量的黑洞,质量是太阳3.5-15倍。

此理论也是凭空给出了一组数字和演变,没有演变机理,不知数字从何而来。

(8)黑洞是广义相对论(1915年提出引力几何理论)的产物。根据这一理论,引力来源于时空的扭曲,它使得物体发生移动............与之可逆的是,物质和能量的存在导致了时空的扭曲。根据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一团足够致密的物质或能量能将时空弯曲到撕裂的极端程度,这时黑洞就形成了。至少在经典物理学范畴内,相对论决定了任何进入黑洞的物质都已无法再从中逃脱........。

   此理论用 《相对论》的威望 来增加“黑洞”的可信度;时间不能“扭曲”;无物空间不存在“扭曲”;物质空间 扭曲则需要遵受力学规则;说“将时空弯曲到撕裂的极端程度,这时黑洞就形成了”过于任意,需要机理!

 (9)有文章认为一颗恒星按双星轨道运行证明有一颗不可见的恒星存在,此不可见的恒星即黑洞,其实,“有一颗不可见的恒星存在”是正确的,说它是“黑洞”就过分了!一颗恒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不依惯性而按其它轨迹运行,那是力作用的结果。问题是不可见的力线由谁发出?由一颗质量相应的星体发出,此星体为何看不到?合理推测是,此星质量虽大,但表面温度尚不够高,光学望远镜现在看不到它!过相当年后它表面温度升高后,就能显示面目。

 ................。

在此可见,“黑洞”理论既不一致,也不扎实,各说其是,还出现了“黑洞”图片。光和物质都会被“吞噬”,此图像能表示真的有黑洞吗?。

现在五光十色的“黑洞”理论中,人们看到的只有“黑洞”这个名词是一致的。

各家的“黑洞”内容既不相同,生成原因、性质也不一致,因此,最多只有一家的理论在不违反物理规则的条件下可能是正确的。

 但是,以上理论都做不到不违反物理规则。

所以,“宇宙中有黑洞”理论不能成立。

 

9. 空间可以扭曲吗?空间存在“虫洞”吗?

答: 无物质空间就是真空,不存在“虫洞”“扭曲”“变形”等概念,因为那里没有力,没有任何作用,“扭曲”“变形”等只是数学概念,没有实际意义。

物质空间中则存在大大小小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力线联系,力线形成的力制约它们的行为,“扭曲”“变形”需要同作用力挂钩,不能随意产生“虫洞”“扭曲”“变形”。

 

10.“宇宙背景辐射”自何而来?

答:从地球向空间四周看去,每一个方位上都有正在聚合演变的恒星星系,每隔一定时间,还会有一个恒星演变为“超新星爆发”,恒星内部核反应稳定地向空间发射出两种基本粒子(引力子、斥力子),“超新星爆发”在“爆发”期向空间发射出密度更大的两种基本粒子。

引力子在参与聚合前在空间高速前进,成为宇宙射线;斥力子即电子被空间电场的电子推拒,速度渐渐降低,最终成为空间电场的成员。

在此背景下,从地球上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微弱宇宙射线和微弱电波。

亦即,“宇宙背景辐射”来自宇宙中的恒星。

 

11. 宇宙尘自何而来?

答:恒星辐射和“超新星爆发”使宇宙空间到处可能有两种基本粒子——高速引力子和速度不同的斥力子(电子)。

   陈理士网站的文章《L04 物质演变》叙述了两种基本粒子聚合演变成为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直至宏观物体的机理,所有星体周围空间都不断聚合生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它们是宇宙尘的物质来源,也是行星上普遍有宇宙尘的原因。

    所以,宇宙尘来自空间基本粒子的聚合演变。整个宇宙空间都在不断地聚合生成宇宙尘。

 

12 . 宇宙空间有哪些不同形态的物质?

答:宏观物质:恒星、行星、彗星、变形行星(狗骨头行星、行星碎片)、在空间聚合生成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聚合形成的水等。

    微观物质:高速引力子、不同速度斥力子(电子)、基本粒子聚合至质子、中子前的聚合体、宇宙尘等。

这些不同形态物质的演变机理已在《L04 物质演变》文中叙述过,不再重复。这里要说的是,任何物理演变、改变必定存在机理,反之,任何一直不能找到机理的“转变”不会存在,此类理论难以置信。守著这一防线,避免理论进入误区。

 

13. 宇宙发生过“大爆炸”吗?远星红移是怎么回事?宇宙中最大的爆炸是什么?

答:宇宙发生过“大爆炸”的三大“证据”是(1)远星红移 (2)空间微波辐射 (3)原初物质的成分。

其中,(1)是最主要的理论根据,此根据起初颇令人相信,因为,远星光谱红移现象似乎别无解释,连爱因斯坦都因此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转信“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于是铁定。但是,以后又发现了有蓝移远星,此发现应当说是否定了大爆炸理论,而物理界对此集体无视,发现同不发现没有区别。人为地使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胀理论至今成为“名正言顺”的主流理论。

其实,红移、蓝移都是空间光学现象,它只能说明空间电场不是处处均匀,一颗远星的星光到达地球时,已经在空间电场中传播了许多年,其光谱谱线红移、蓝移都不足为怪,用“宇宙大爆炸”或“宇宙大压缩”去解读不切实际。

至于“证据”(2),空间微波辐射,其原因,见以上“9”,并不涉及“宇宙大爆炸”。

而证据(3)涉及逻辑问题,仅当(1)成立,才存在“原初”,现在(1)被蓝移否定,就无所谓“原初”。

于是,“宇宙大爆炸”理论似是而非,不能成立。

宇宙中最大的大爆炸是“超新星爆发”,恒星在空间吸引物质增加质量,这也使心部核反应区域随之增加,当质量达到一个数量级左右,心部核反应使整个星体气化膨胀,这便是“超新星爆发”,这是空间最大的爆炸,因为,空间没有比恒星更大的星体。

 

14. 宇宙中存在能够赋予其它粒子质量的场与粒子吗?

答:在物理领域,质量不灭和能量不灭是两项基本原则“赋予其它粒子质量”显然不符合这一原则。

因此, 宇宙中不存在能够赋予其它粒子质量的场与粒子。

15. 空间存在“真空能”吗?

答:“真空能”的概念是地球大气层衍生出来的。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层,还会有“真空能”的概念吗?在漫无边际的太空,处处物质稀薄,谁对谁存在“真空能”?

   当然,人类的太空飞船必须空气、大气压环境,在此情况下,太空相对于飞船有压力差,把这种情况说成“真空能”并没有错,如此而已。

 

16. 宇宙中有第四维或更多维度吗?

答:空间三维是经典物理学和数学的判定,一维:线;二维:面;三维:空间、体。

理论的线,横截面面积为零;理论的面,厚度为零。

在某一点设置坐标原点,X、Y、Z 三条相互成90○的坐标线由0向 ∞延伸,此区间代表了宇宙空间。空间任何具体位置都有坐标值与其相应,三维空间对于近到零距离、远到无穷远没有丝毫遗漏。

因此,客观空间乃是三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有些文章动不动就超出三维,有的到了22维,他们并不证明那些超过3维的空间存在于哪里。

   也有文章称,超过3维的空间“卷曲”着,试问,卷曲后藏在什么地方?

这里要说一说《相对论》的“四维空间”“四维连续区域”,“第四维”指时间t ,因为物体的位置信息以光速传播,运动物体X、Y、Z的真实值便存在 “事间延迟”,当物体速度大时,延迟越来越大,因此相对论在方程中引入了第四个自变量t(时间) ,这样就可以通过方程计算得到修正,在宇航时代,这一修正意义重大。这时,并非空间成了四维,只是函数的自变量多了一个而已,相对论称之为“四维空间”乃是数学语言,即四维函数空间,在数学领域,函数空间维数就是自变量个数,没有限制。

     也需要提出,相对论认为质量可以变是不正确的,当年有好几个实验都被误会是质量变了,经过现在认真分析,其实质量没有变。因为这同本题没有直接关系,就不详细讨论了。

   

17. 隐宇宙存在吗?

   答:有人相信空间或远方空间存在“隐宇宙”,不过至今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但是,如果将所有空间“看不到”的物质考虑一下,它们的总量却不容小觑。因此这里讨论的不是那个不可捉摸的“隐宇宙”,而是我们这个宇宙中实际存在的但是看不见的所有物质的总和。它们分为(1)由于尺度细小而看不到的物质(2)由于距离遥远看不到的物质

两类。现分别叙述:

(1)上面“4”提到文章《L04a 物质演变》叙述了基本粒子在空间聚合演变的机理,

空间处处不断产生基本粒子的“微涡旋星系”,由“涡旋双星”开始最终聚合达到质子、中子规模:质子、中子大约包含万亿枚基本粒子;质子、中子规模不会增加,但它们可以相互吸引聚合生成原子、分子;原子、分子又聚合成为宇宙尘规模的物质。在各级聚合过程中

它们都并不静止在空间而是具有一定线速度,随着聚合规模增加,线速度逐渐降低。

    以上这些聚合物,尺度都远小于1/2光波波长,不能看到,却真正存在,叫隐物质当然并无不可。只是至今物理主流理论尚未觉察此演变机理,依然沉误在“宇宙大爆炸”“宇宙加速膨胀”等误区中。相信宇宙演变理论的柳暗花明不久一定会出现。

(2)距离超过145亿光年的恒星和彼空间的所有物质现在我们都不能发现,“宇宙规模是145亿光年”就意味着认为比这更远的空间没有物质,上面说过,看不到不应当视同“没有”,上面“3”已经通过推理提出,“宇宙规模”至少大于235亿光年。就是说,145亿光年以外的恒星,现在连大型天文望远镜也看不到。

上面是不能看到的微观及宏观物质,称之为“隐宇宙”似乎并不合适,除此而外,并不存在其它“隐宇宙”了。

 

18. 宇宙空间存在“外壳”吗?

答:2015年,许多人相信“太阳系在120亿公里处有一个高密度外壳”,网上出现了许多持此理论的文章,当时,陈理士以文章《L42 太阳系有个“外壳”? 》提出并不存在这样的“外壳”,至今已难以见到继续坚持相信“有个外壳”的文章。

 

19. 我们的宇宙外面还会有另外的宇宙吗? 

答:现在宇宙的三维坐标从零开始,向外延伸到无限远。对内没有任何“空隙”,对外没有“尽头”。在数学里,没有比无限远更远的数值,因此,我们的宇宙没有“外面”,只有这一个宇宙,别无其它宇宙存在的空间。现在由于手段所限,对它只能认识到145亿光年距离,更远的,目前只能暂时“置之不理”。

 2020.1.1  7:01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