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65 某些物理误论议》

2022-11-8

L65             某些物理误论议

 序

       1683年牛顿发现了引力定律,1756年,罗蒙洛索夫奠定了两个(质量、能量)不灭规律。之后,人们认识到了基本物质是粒子,物理基础理论在稳步进展;但同时,基础理论中“不圆满”“存在问题或困难”的理论也不断涌现,使理论出现分庭抗礼,至今无法“统一”。

       如果听由各执一词,“统一”肯定遥遥无期。于是,需用新的方法解决此问题,这里提出的方法是:严肃判断标准,将“存在问题”“存在困难”“不圆满”“缺理”的“理论”从理论中过滤出来。过滤的标准是,正确理论应当:

(1)符合质量不灭与能量不灭定律

(2)变化有机理

(3)物理变化不改变物理量纲

(4)理论自身圆满,不存在破绽或问题

(5)能够经受反复检验

(6)尊重和承认客观存在

        有了判断依据,严格对照,分出正误,可以将误论从理论中隔离出来。以下将由此发现的错误理论予以汇集,同时,本文也酌情提出相关的较圆满的理论。

某些物理误论议

1 宇宙起源理论:当今有不少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因为它们互不包容、各说其是,但它们都不是正确理论。因为,宇宙分为物质与真空两部分,根据上面(1), 质量不能变,而现有这些理论几乎离不了质量可变;而且没有变化机理。

       因此说,现有各种宇宙起源理论都不是正确理论。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宇宙起源理论?研究宇宙起源,需要尊重客观存在。人们可以研究行星如何演变成为恒星,恒星如何演变到“超新星爆发”,空间电场自何而来?宇宙射线的来龙去脉等等。但是,对于“物质”却只能承认它们客观存在于空间!不存在“物质为什么存在”这一命题,不存在“基本粒子自何而来”“电子自何而来”等问题,只能承认它们客观存在,它们的质量客观存在,其动能也同时客观存在。

        就是说,关于宇宙起源的正确答案是:宇宙一直客观存在着,没有“起源”“终点”

         既客观存在又不能灭,于是,宇宙永远存在,永存,就无所谓寿命、时间,需要接受这一正确学术观点。

2 粒子理论:

2.1电子:它的存在不成问题,但其质量比现在认为的数值要小得多,理由是:如果“氢原子外围只有一枚电子”,它怎么可能使原子的空间受到力线封闭而呈中性?怎么会保持布朗运动?

因此,氢原子外围应当是一群电子而非一枚电子,假设两种基本粒子质量相近,根据宇宙射线“不同粒子”(其实是聚合数量不同)的质量差为10 12 估计,一枚引力子的质量约为10-36克,因此估计斥力子(电子)的质量也大约是10-36克。氢原子外围电子质量是氢原子与质子的质量差(10-28克),据此,氢原子外围约有108枚电子。为什么对电子质量的估计会出这么大的误差?原因是人们估计的前提来自化学,以往没有从物理角度加以分析判断。

2.2正电子

       这是一枚尽管名声在外却难以真正存在的“粒子”。当年,确实发现了在强磁场中有一条粒子轨迹同电子轨迹方向相反,但是那只能证明那个粒子在磁场中形成的力与电子形成的力方向相反(不是斥力而是引力),那不就是引力子(宇宙射线粒子)吗?

       当前,各种标为“正电子”的场合,其实乃是“正电荷”,物体出现正电荷是电子层分布暂时失常、局部电子密度偏稀从而核内引力线外泄,并不存在什么“正电子”参与作用。 正电荷常见,“正电子”则是藏身在正电荷名词之下的虚构。

2.3 光子     

        这是为解决光学理论问题而思构出来的一枚粒子,现已名声在外几乎不容置疑,然而,如坚持物理规则,光子的来源就有问题,光子理论认为:电子+正电子 变为二枚光子 这里需要“变”,如何变?为何变?机理何在?

        当钨丝渐渐由暗变红,从何而来的正电子?

因此,光子是不圆满理论下的产物。如果有了圆满的光理论,光子也就没有理由存在了。

2.4希克斯子

       此理论认为,粒子从希克斯子场中经过会被赋予质量,似乎,解释了“粒子质量从何而来”,进而还可回答物质何来。但要害是“被赋予质量”没有机理,纯属想象。而希克斯子自身是什么粒子?存在何处?质量多大,同力线与力有何关联?同实物有何关联?可见,“希克斯子”乃是理论所提出的粒子,没有人能够回答此“粒子”从何而来?在空间是何状态?质量多大?发出什么力线等等?

2.5 质子产生理论:“基本粒子除电子外的十一种分为三组,从每组各出一种,组成质子” 

       此理论存在问题颇多:基本粒子是十二种吗?自然界到处有质子、中子,空间也不断形成质子、中子(参见陈理士网站《L04a物质演变》一文)是何方神圣从哪里去找到这些“基本粒子”又将它们分三组再挑选出来组合?这并不是一种认真的理论!

       高速在空间飞行的引力子同方向相反距离很近高速引力子相互吸引形成“微涡旋双星”,其动能转变为旋转惯量,可以用磁力线图解释“微双星”的力线分布,其中1/2相互作用形成它俩间的引力,其余1/2剩余引力线依然伸向空间,此情况使“微双星”向“微三星”“微多星”发展,但是,每增加一个成员作用力线同剩余力线的比例便改变一次,使剩余引力线密度渐渐减少,一旦达到质子规模,剩余力线已少到不能再增加新成员,于是质子规模稳定下来。

       在此机理下,质子由引力子聚合产生,作为一个小团体,它还发出微量引力线,再难以增加成员,也不会失去成员,故“规模稳定”,即质子质量稳定、性质稳定。

  2.6 胶子

迄今人们相信“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质子本身带正电荷,质子“裂解”生成的许多较小粒子全带正电荷,在人性化的观点下,既然质子内部都是正电荷粒子,它们应当“同性相斥”,质子应当容易因“相斥”而分散,而事实却是质子“规模稳定”牢不可破。于是有人提出在质子内部有一种没有质量而又能将内部粒子胶住的“胶子”,毕竟,有一个说法似乎比没有强。但上面2.5 质子产生理论使人相信,“胶子”没有存在的理由。

2.7 形形色色的“其它粒子”

          资料显示,“介子”有200以上;“宇宙射线粒子”有600种以上;前些年还煊赫了一阵“上帝粒子”等等。出现名目繁多“粒子”的原因是现在是以“电子伏”区分“粒子”种类,仪器并不能分辨被测粒子是单独一粒还是一个“小团体”,这需要圆满的物质演变理论的协助。

       基本粒子只有引力子斥力子两种,它们才是真正的一粒,引力子由于发出引力线,引力线相互作用形成引力。核反应后离开原子核的引力子在空间高速飞行,如对面遇到引力子飞过来,根据“小距离”尺度,它们可能相撞、不相撞、相互吸引不再分离,不分离就是空间物质聚合的开始,它们原来的动能还在,聚合后便形成“微双星”,互相环绕高速回旋,磁体的引力线图启示,两枚引力子各有1/2引力线参与相互作用,各剩余1/2依然伸相空间,这为双星向多星发展提供了力线源。于是,空间可能存在成员数量不同的“微多星”,质子发生核裂变也会生成这种“微多星”,它们其实都不是“一粒”,只是现在仪器不能分辨而已。

        这就是“介子”,“它们带正电荷”的“秘密”其实就是是引力子对外发出引力线!

        于是,在粒子领域内真正的粒子只有两种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原子”“介子”“上帝粒子”都是粒子群体,那些理论上的粒子(胶子、希格斯子、光子等等),和可变的“粒子”都没有真正存在的理由。

3 力的基础理论

3.1 力是什么? 从何而来?物理学至今并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的回答是:力产生于物质发出的力线相互作用、迫使被作用物质改变动量。

        力线何来?回答是,基本粒子发出力线!基本粒子有发出引力线的引力子和发出斥力线的斥力子两种。

        引力线同引力线相互作用产生引力(F1),斥力线同斥力线相互作用产生斥力(F2),引力线同斥力线相互作用产生引力(F3), 而

F3小于 F1。

       原子外围只是斥力子——电子,这表明:F3 < F1。

3.2力分几种? 

答:引力(F1)斥力(F2)两种。

3.3 如何评价前阶段物理领域的“四种力”?

答:当今主流理论“四种力”是按照强弱(即大小)不同进行划分,其实是作用力线数量不同,并非性质不同,数量差不应成为划分“种”的依据。“四种力”的理论不是正确理论!

将力学划为“牛顿力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味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四门学科无客观依据。

3.3 力同物质的关系:

       基本粒子发出力线,力线相互作用产生力;一切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基本粒子组成,这就是力同物质的相关。

       但是,物质之间作用力线的数量和密度会因为距离和分布状态而发生改变,前者有牛顿方程后者有聚合效应和H法予以阐述,聚合效应和H法讲清了形成“四种力”其实是一种的机理。

4 质量理论

       以往支持“质量可变”的那些实例现在看都是误会,经典物理的质量不灭规律并没有受到挑战,。迄今已找不到任何一例真的可显示质量可变!相对论在“质量可变”上打了一个擦边球,说质量随能量变,提出了一个方程加以限制,意思是也不能随意变。

       当时针对在加速器中粒子速度不能同电压成正比的现象,现在从加速器原理看,加速器中粒子类似帆,加速电子类似风,“风帆效应”(帆速达不到风速)是真正原因。

       总之,质量不可变 是一则物理基础规律,需要维护,凡是与之相悖的理论要判断为不正确理论。                       

       质量不可变的基层自然就是:引力子、斥力子(电子)的质量不可变,上述那些“微多星”质量同样不可变,以往发现它们的“裂变”,自然就是此群体中引力子数量的改变。

       迄今那些突破了“质量不灭”规律却受到物理界认可的理论,现在仔细审查发现,每一例都有其因果关系,而不是质量真发生了改变,“质量可变”是误会。迄今已找不到任何一例真的可显示质量可变!因此,凡是以“质量可变”为依据的理论,都不正确。